************************************************************
1歲7個月-18-19月齡寶寶的養育策略
************************************************************
不必糾正發音和語法錯誤
幼兒學習語言和成人不同,在最初的幾年里,幼兒首先是思考,然後才是使用語言。先有思考能力,然後是對語言的理解,最後是語言的運用。
因此寶寶所能理解的語言,要比他所能運用的語言多得多。糾正寶寶發音和句子結構上的錯誤,對寶寶語言學習沒有什麽幫助。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沒有交流,語言也就沒有意義了。
當寶寶說話的內容不對時,父母可以糾正,但不要指責寶寶。
寶寶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
18-19月的寶寶,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情感世界,親子之愛不再是單向的了,寶寶幼小的心靈同樣充滿了對父母的愛。習習出生5個月後就被放到奶奶家,父母一個月看一次。
1歲以後,父母有時3個月才來看寶寶一次,這讓奶奶很擔心寶寶會與父母疏遠。
一天,父母來看習習,大家都在屋里閑聊,19個月大的習習,顫悠悠地端著盛滿了米飯的飯勺走了進來,一直走到爸爸跟前:“爸爸餓,吃飯飯。”寶寶的舉動令滿屋的人激動不已,
爸爸接過寶寶遞過來的飯勺,眼里充滿了淚水。從此,爸爸增加了看女兒的次數。
不要懷疑寶寶
父母切莫懷著不滿的情緒,或抱著懷疑的態度養育寶寶,應該堅信自己的寶寶會發育得很好父母這種信任的態度,不但使養育寶寶變得輕松愉快,也對寶寶性格和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
遺憾的是,把寶寶正常表現當作“有問題”的父母太多了,不顧及寶寶的感受,無論把寶寶帶到哪里,總是喜歡談論寶寶哪里有問題,哪不正常,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做父母的關心和操勞,常常表露出對寶寶的無可奈何。
父母為寶寶操碎了心,但就是不知道怎麽愛寶寶。相信寶寶能行,就是對寶寶最大的愛。
沒危險就讓寶寶去嘗試吧
這個月齡的寶寶,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是正常的。有媽媽問,就讓他這樣發展下去嗎?是的,如果沒有必要,父母不要打擾正在興頭上的寶寶;
如果沒有安全問題,父母不要試圖制止寶寶的探索;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判斷寶寶該幹什麽;寶寶喜歡幹的,常常是父母反對的,父母要學會理解,只要對寶寶沒有傷害,盡量讓寶寶去嘗試。
一旦父母認為寶寶做的事情有危險,不要只用語言制止,而是要到寶寶跟前,臉和寶寶保持相同的高度,看著寶寶,把寶寶的註意力轉移到你這里來。告訴寶寶立即停止這麽做,然後把寶寶抱離,或把東西拿走。
如果你有時間,最好和寶寶做其他遊戲,把寶寶的興趣引導到安全的遊戲和探索中去,這才是有效的交流。讓寶寶意識到:你不讓他做的事情,一定要馬上停下來,用行動,而不是訓斥、打罵、嘮叨。
媽媽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嘮叨的毛病,嘮叨會使媽媽的威信降低。
誇獎的魅力
寶寶喜歡被誇獎,同時也會為贏得父母的誇獎做出努力。有的父母會說,老是誇獎寶寶,會讓寶寶驕傲,以後受不得批評和挫折。這種認識可是要不得。
暫且不用說這麽小的寶寶,就我們成人而言,如果在工作中無論怎樣努力,得到的都是批評,又會怎樣呢?是不是很沮喪?是不是被挫敗情緒籠罩?是不是失去了幹勁和信心?
成人尚且如此,寶寶又會如何呢?一句鼓勵,一句贊賞,一句表揚都會給寶寶帶來愉悅。
************************************************************
寶寶吃零食要掌握基本原則
************************************************************
吃零食的原則
一點零食都不讓寶寶吃是很難做到,也不現實。媽媽需要掌握給寶寶吃零食的基本原則:
● 不能因為吃零食而影響正常飲食攝入;
● 吃飯前1小時不能給寶寶吃零食;
● 有危險的零食不能給寶寶吃,如瓜子、花生、豆子等;
● 少吃,最好不吃高熱量、高糖、高脂的零食;
● 不吃色素、調味料、添加劑過多的零食;
● 註意零食的生產日期,即使在保質期內,打開包裝後也要檢查一下食品是否變質;
● 購買零食時,要註意包裝是否合格,是否明確標註了生產日期、生產廠家詳細地址、保質期、食品原料及所含成分列表,如果是真空包裝,觀察是否有漏氣、漲氣;
************************************************************
1歲7月寶寶的智能發展狀況
************************************************************
部分理解人稱代詞
一歲七個月的寶寶對人稱代詞還不能完全理解,當媽媽說“你”和“我們”時,寶寶不能明確知道指的是誰。寶寶不知道“你”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我們”是自己和媽媽。如果把“你”換成寶寶的名字,寶寶就很容易理解了。
喜歡辯論
寶寶有了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和爸爸媽媽的溝通上,有了不凡的表現,甚至嘗試和父母“辯論”。“寶寶吃飯不洗手,是個不講衛生的寶寶,不講衛生的寶寶媽媽不喜歡。”媽媽對寶寶講了這番話。
不,爸爸不講衛生。”寶寶這樣反駁了媽媽。寶寶不但會為自己辯解,還很會轉移註意力。“不”是寶寶最喜歡用的一個字,表示自己有自己的主見,是獨立性的象征。
對父母的話作出積極反應
1歲7月齡的寶寶,開始對父母和看護人的話作出積極反應。當寶寶精力旺盛,心情愉悅的時候,會沈浸在與父母一問一答的遊戲中。
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不但可鍛煉寶寶語言運用能力,還能鍛煉寶寶思維能力,幫助寶寶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寶寶還不能回答父母提出的所有問題。
父母可以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與寶寶對話,問寶寶一個問題,如果寶寶表現出迷惑不解的樣子,就幫助寶寶回答這個問題。
把父母的話屏蔽掉
當寶寶正玩得熱火朝天,或正在探索他的未知世界,或正在無比激動地去冒險,或正在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時候,父母的話就不會進入寶寶的耳朵里了,寶寶的耳朵這時就有了屏蔽功能——充耳不聞。
寶寶對父母的話常常充耳不聞,但對父母的態度卻很敏感。如果父母大喊一聲,或態度有些生硬,寶寶就會楞楞地站在那里,看著父母的臉色。
如果父母仍怒視著他,或許會引起寶寶大哭,或許會置之不理,自顧自地繼續他的遊戲。寶寶采取什麽樣的方式面對父母的惡劣態度,與寶寶的性格、發育的成熟程度、父母平時的養育方式等有關。
但寶寶2歲以前的性格並不能意味以後的發展方向,此時此刻的表現不能證明寶寶將來是個什麽樣的人。
看圖講故事
有的寶寶能夠對著圖書講故事,盡管不認識字,但寶寶用小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點著畫書上的字,講他已經聽得滾瓜爛熟的故事,如同認字一般。
寶寶還能看圖講故事,而且常常是自己發揮,按照自己的想法“編故事”。
倒著看圖畫書
對於寶寶來說,圖畫就是不同顏色的圖案,除了很簡單的實物圖(如大蘋果、小房子)外,畫的內容是什麽,對寶寶並無實際意義。
寶寶看複雜的圖畫會不分正反,按照他自己的欣賞和認識來看,或倒著看,或側著看,我們無法知道一幅圖畫在寶寶眼中到底是怎麽樣的。
試驗發現,寶寶更喜歡對稱的、色彩豐富、抽象的圖案,寶寶更願意倒著看圖畫書。
註意力與“小電視迷”
寶寶對電視影像註視時間很短,只有1~2分鐘。對電視中播放的內容也難以維持較長時間的註意力和註視興趣。
父母可能感覺寶寶看了10分鐘的電視,但事實上,寶寶對電視的視覺註意時間是極短的,每次僅持續1~2分鐘。在10分鐘里,會有近10次視覺周期,而絕非像成人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演播內容。
這就解釋了寶寶為什麽喜歡看變化快、色彩鮮艷的電視廣告,而不喜歡看變化緩慢的畫面。事實上,愛看電視的不是寶寶,而是我們成人。
當成人看電視時,無暇顧及寶寶,寶寶唯一的選擇就是看電視了。如果父母或看護人能夠為寶寶提供更適合寶寶發育的遊戲,寶寶就不會對電視感興趣了。
另外,寶寶的興趣也許在電視遙控器上,按一下按鈕就會有新的畫面出現,是寶寶感興趣的地方,寶寶把遙控器當作玩具玩了。
獨自玩耍的時間延長
幼兒自己玩耍的時間逐漸延長。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寶寶會獨自玩耍15分鐘左右。
當寶寶發現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時,繼續玩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即使是寶寶非常喜歡的遊戲,也不能讓寶寶安下心來繼續專心致誌地玩耍,寶寶會到處找父母和看護人。
如果他能夠證明父母和看護人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他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們,他可能會繼續安心地玩一會,但獨自玩耍時間會越來越短。
如果父母和看護人就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寶寶就放心多了,會繼續自己玩自己的。所以,父母要想讓寶寶自己獨自多玩一段時間,最好的方法是讓寶寶能夠看到父母的身影。
主動尋找喜歡的玩具
寶寶不但能夠自己玩上好大一陣子,還能自己尋找喜歡的玩具。放在玩具架上的、小盒子里的、玩具筐里的,放在房間各個角落里的玩具和物品,只要是他喜歡的、能夠拿到的,他都會主動去拿,而無需父母幫忙。
如果拿不到他想要的玩具或物品,寶寶會拉著父母的手走到那個玩具跟前,指著讓父母拿給他。
主動獲取信息
寶寶通過各種方法從父母和看護人那里獲取信息,以滿足需求。寶寶的面部表情變得更加豐富起來,通過揚眉、疑惑的樣子、小嘴翹起、瞪眼等表示疑問和不解,來尋求父母的解答。
當寶寶拉著父母的手,讓父母跟著他走到某一物品前,指著那個物品仰頭望時,父母不要再認為,寶寶只是要你告訴他物品的名稱,而是希望你給他講解關於這個物品的知識。
搭積木的變化
寶寶很早就會搭積木了,但不同的月齡有不同的搭法。到了這個月齡,寶寶會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用積木搭出他所見過的實物。剛剛搭建好的積木,寶寶會毫不吝惜地立即把它毀掉。
這就是寶寶的自信,寶寶相信自己能搭建比這更好的,所以媽媽不必擔心寶寶沒常性,或具有破壞性。寶寶沒有這樣的精神,就沒有創造力。
模仿就是學習
到了1歲7月齡,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的細微動作。寶寶不僅通過看、聽來模仿,還會經過思考,琢磨父母是怎麽做的。比如一個“雞吃米”的玩具,上緊發條後,雞頭就會一點一點地“吃米”。
寶寶想讓小雞繼續吃米,就必須上緊發條,但上發條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給小雞上發條,可是寶寶的手勁還不能上緊發條,寶寶因此會急得哭起來,或把小雞遞給媽媽,希望媽媽幫助他。
這時,媽媽最好是把住寶寶的手,幫助寶寶用力上緊發條。寶寶看到在他的參與下,小雞又開始吃米了,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形狀感知能力
寶寶或許在前幾個月就開始有了形狀感知能力。到了這個月齡,大多數寶寶形狀感知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能夠區分三種以上物體形狀了。寶寶能夠比較準確地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
通過不同形狀的缺口放到容器中,最容易完成的形狀依次是:圓形、方形、三角形,完成異形形狀的速度要相對慢些。
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1歲7月齡的寶寶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喜歡重複舊的,一方面又不斷嘗試新的,這似乎是矛盾的,而實際上並不矛盾。
寶寶喜歡重複舊的,並非是真正喜歡“老一套”,而是寶寶在學習方面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短短的幾年里完成如此龐大的學習任務。
在複習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幫助寶寶開拓思維,嘗試新的方法。當寶寶要推一個較重的物體時,寶寶可能會推不動。這時,媽媽可把這個物體放到小車上,借助軲轆的作用,寶寶就會推動這個物體了。
盡管寶寶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但卻知道了這個方法。寶寶通過認識客觀現象和事實,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當寶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會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用在其他事情上,這就是寶寶的創造能力。
************************************************************
1歲7個月寶寶日常生活咋護理
************************************************************
牙齒咀嚼功能健全
寶寶咀嚼功能有了顯著進步,舌體上下、左右、前後運動,把食物送到咽部,通過咀嚼和吞咽協調功能,把食物順利送入消化道。寶寶會運用上下切牙,把比較硬的食物咬下來。寶寶不但會咬食物,
可能還會咬一些比較硬的物品,拿牙齒當工具使用。這或許是寶寶自己的發明,或許是和父母或看護人學的。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把牙齒咬壞,寶寶對自己牙齒的堅硬度還是有把握的。
如果咬不動,寶寶不會強迫自己這麽做,寶寶會適時地放過太硬的食物或物體,以保護自己的牙齒不被咬壞。
油大養出肥胖兒
純天然植物性食物,是遏制肥胖的好方法。有媽媽說他們每天吃很多蔬菜,吃很少的蛋肉和糧食,為什麽全家人還很胖。
問題出在油上,盡管他們不吃很多蛋肉和糧食,卻吃很多油,每月油的攝入量約15千克,平均每天500克食油!再加上購買現成的油脂食物,熱量遠遠超出需要量,一家肥胖的出現就不奇怪了。
這樣的飲食習慣,不但會引起肥胖,還會出現營養不均衡,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因為油提供的主要是熱量。
斷奶不意味著不再喝奶
對於幼兒來說,斷奶並不意味著徹底不喝奶了,只是不再以奶為主要食物來源,奶成為食物中的一個種類,就像我們吃糧食、蔬菜和肉蛋一樣。
睡前喝奶沒有問題,只是要註意牙齒衛生,不要讓寶寶含著乳頭睡覺。如果寶寶有這個習慣,嘗試著用杯子給寶寶喝奶。
但如果寶寶為此哭鬧,暫時先放棄這樣的選擇,和寶寶講道理,聽不懂沒關系,講道理是必要的。寶寶睡著後,用幹凈的濕棉簽清理口腔,以保證牙齒清潔,以後繼續爭取改變這個習慣。
讓寶寶使用筷子
寶寶已經不滿足用勺子吃飯了,開始搶著用筷子夾菜。用筷子吃飯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也是鍛煉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方法。
一個從來沒有使用過筷子的成年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鍛煉,都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吃飯。寶寶會比成年人更快地學會使用筷子,而且用得比成人還熟練。
訓練控制尿便的好時段
過去,我們把寶寶1歲作為訓練尿便的開始階段。現在,我們把1歲半以後作為訓練尿便的開始階段。多數情況下,寶寶1歲半左右能控制大便;2歲左右能控制小便;3歲前基本上解決了控制尿便問題。
一些國家把2歲作為訓練尿便的開始階段,他們認為寶寶3歲左右能夠控制大便並不算晚,4歲甚至5歲才能夠控制小便也是正常現象。
喜歡使用衛生間
寶寶喜歡和父母一起上衛生間,或自己要求到衛生間排便,這是件好事,媽媽應該鼓勵。當媽媽坐在成人便盆上時,可讓寶寶坐在兒童便盆上,鼓勵寶寶上衛生間排便,目的就是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喜歡水似乎是寶寶的天性,如果地上汪著水,寶寶會把腳踩上去,非常高興地踏水玩,寶寶不會因為自己的鞋子濕了而長記性,即使是臟水寶寶也會去摸,去踩。
當寶寶知道媽媽是怎麽讓抽水馬桶沖水的時候,會一遍遍地玩沖水,這時的寶寶不明白什麽叫節約用水。1歲半以後開始鼓勵寶寶坐兒童便盆,2歲以後鍛煉寶寶到衛生間,學習使用寶寶用的衛生間馬桶座。
這是根據大多數寶寶情況的建議,你的寶寶可能不配合,個別的寶寶到了3歲才會自己控制尿便,不能就此認為異常。
當寶寶半夜醒來讓父母陪著玩時
當寶寶半夜醒來的時候,媽媽不要像白天一樣陪著寶寶玩耍,直到寶寶玩夠為止。媽媽應該明確地告訴寶寶,現在是睡覺的時間,天亮起床後才能陪著寶寶玩。
可以把地燈打開,不要燈火通明。如果寶寶鬧人,可把寶寶的一雙小手放在他自己的胸前,或放在媽媽的心口,媽媽用一只手握住寶寶的小手輕輕地搖晃,另一只手輕輕地撫摸寶寶的頭部。
也可以讓寶寶臨時枕在媽媽的臂彎里,媽媽輕輕哼唱著搖籃曲,寶寶就會滿足而安心地入睡。如果沒有效果,或寶寶哭鬧,也不能放棄“不半夜陪著玩”的原則,但不能訓斥寶寶或發火。
不該讓寶寶做的事情,從一開始就應該拒絕,這並不構成對寶寶的傷害。不該讓寶寶做的,父母一開始允許寶寶這麽做,而終於有一天忍耐不了了,或認為該管教了,再改變態度,
寶寶不但不接受,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創傷。
讓媽媽陪著睡
這麽大的寶寶還有不自覺的恐懼感,希望媽媽陪伴在身邊,三四歲以後這種恐懼感開始減輕,甚至消失。所以,不要因為怕把寶寶慣壞,而非要寶寶一個人在恐懼中入睡。
如果寶寶對睡眠環境比較挑剔,父母就不要把電視或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或大聲講話。既然父母已經把寶寶養成安靜睡眠的習慣了,就不要試圖在短時間內糾正過來。
最好不讓寶寶傍晚小睡
如果到了傍晚還睡上一覺,寶寶晚上通常就會睡得比較晚了。如果從傍晚一直睡,晚上不起來吃飯,那就會在半夜醒來玩好一陣子。所以最好不要讓寶寶傍晚小睡。
如果寶寶白天要睡兩覺,爭取讓寶寶在上午睡一覺,午飯後睡一覺,傍晚就不要再睡一覺了。盡量讓寶寶早睡早起,如果寶寶不願意自己早早睡覺,在可能的情況下,媽媽盡量滿足寶寶,早些睡覺。
如果媽媽確實不能像寶寶一樣早早睡覺,待寶寶睡著後,媽媽再悄悄起來。
白天不見媽媽,寶寶不早睡
如果父母上班,由保姆或老人看護寶寶,一天看不到爸爸媽媽的寶寶可能會不舍得睡覺,希望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耍,爸爸媽媽要盡量滿足寶寶的願望,
多抽些時間給寶寶,而不是做複雜的飯菜,收拾屋子或和大人們聊天。到了快睡覺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把時間給寶寶,寶寶當然不會早睡了。
白天不睡覺
突然有一天,寶寶說什麽也不在白天睡覺了,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寶寶晚上睡得很早,一夜像個小豬,呼嚕呼嚕睡得非常香,早晨起來又像個猴子似的精力充沛,一天也不閑著。
這樣的寶寶可能一天只睡十個小時,甚至不到十個小時就足夠了,因為寶寶睡眠的質量堪稱第一。沒有證據表明一天睡十幾個小時的幼兒,比睡不了這麽長時間的幼兒發育得更好,長得更高。
只要寶寶在健康成長,睡醒後精力充沛,吃飯香,沒有必要照搬書本,每個寶寶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