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新浪網http://www.s i n a.com.cn-《鄭玉巧育兒百科》

******************************

1歲1個月的幼兒期與嬰兒期寶寶的差異

******************************

體重增長緩慢

相對於身高來說,體重增長緩慢,在未來的幾個月裡,體重都沒有明顯的增加。 進入幼兒期,寶寶已不以乳類食品為主了,肌肉和骨骼生長更迅速,皮下脂肪不再像嬰兒期那樣飽滿豐富。 從外觀上看,寶寶不再那麼“肥”了。 寶寶過周歲生日時體重是11千克,一個月過去了,寶寶體重可能仍然是11千克,甚至過去兩三個月,體重才增加幾兩。 沒關係,只要給寶寶提供了合理的飲食結構、保證寶寶的營養供應,寶寶身體就會健康地生長,媽媽不要著急。

體精細運動能力飛速發展

幼兒期寶寶,大運動能力進入緩慢、穩步發展階段,但在精細運動能力方面,卻會飛速發展。寶寶手的精細運動能力進步很快,有一位剛滿13個月的寶寶,竟然能用遙控器把電視打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也難以置信。寶寶有無限的潛能,爸爸媽媽需要的不是如何想辦法去開發,而是給寶寶創造充分的條件和空間,順勢而為,讓寶寶的能力自然流出。

手眼協調能力增強 

在媽媽示範下,寶寶會把小珠子放進小盒。看起來,寶寶鬆手放珠子的動作有點笨笨的,鬆手前還要把手放在盒子上歇一會兒。如果媽媽要求寶寶把小珠子從盒子中拿出來,寶寶會聽從媽媽的指令,把手伸進盒子裡取出珠子。寶寶能夠配合媽媽伸出小胳膊和小腿穿衣服。但是,寶寶通常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這些事情上,總是不停地手舞足蹈,使本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做完的事情,要用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媽媽可利用寶寶短暫的注意力集中,換尿布穿衣服,可在穿衣服時給寶寶唱歌講故事,當寶寶集中注意力聽媽媽唱歌講故事時,寶寶身體活動會減少,給寶寶穿衣服就容易多了。

生病頻率高,但大多是小病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爸爸媽媽會更多帶寶寶做戶外活動,到比較遠的地方旅遊。 還會帶寶寶去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動物園、遊樂場、電影院、戲院、百貨商場、超市等。 可能還會帶寶寶到有小朋友的家中做客,帶寶寶到親子課堂,和更多的寶寶玩耍,或參加一些開發潛能的訓練班。因此,寶寶生病的頻率可能高了,但大多是小病、爸爸媽媽無需過於緊張,一次次地跑醫院。

體格發育穩定,能力發育快速 

幼兒體格發育不像嬰兒那樣明顯,進入到了相對穩定期,發展變化比較緩慢。 但是,能力發展卻進入了快車道,常常叫爸爸媽媽毫無心理准備,感覺寶寶“鬧人”了。 十幾天前,寶寶還喜歡安穩地躺在媽媽的懷抱裡,現在卻要離開媽媽的懷抱,去探索未知世界了。

寶寶可以獨自站立了

到了這個月齡,絕大多數寶寶不再需要爸爸媽媽的攙扶或扶著其他物體,就能夠單獨穩穩地站立了。 部分寶寶還不能獨自行走,雖然可以向前邁幾步,但爸爸媽媽不在前面接著,寶寶可能會向前摔倒。有個有趣的現像:當寶寶摔倒時,如果爸爸媽媽不表現出緊張、害怕,周圍的人不大呼小叫而是平和地看著寶寶,用鼓勵而輕鬆的眼神望著寶寶;或乾脆若無其事地做別的事情,用余光關注著寶寶別出意外,寶寶就不會因為摔倒而哭鬧。 寶寶會自己起來,仍然表現出愉快的神情,不會懼怕再次摔倒,繼續樂此不疲地練習走路。寶寶會自己起來,仍然表現出愉快的神情,不會懼怕再次摔倒,繼續樂此不疲地練習走路。 相反,如果爸爸媽媽對寶寶摔倒表現得很緊張,寶寶就會哭鬧給你看,還可能失去練習的興趣。

牽著爸爸媽媽的手邁出人生第一步 

當爸爸媽媽牽著寶寶的雙手或單手時,大多數寶寶都能比較順利地往前走。當寶寶向前走的時候,全身都參與進來,小臉呈現出緊張的神態,小嘴翹翹著,兩眼沒有目的地望著前方,還常常由於緊張而流出口水。當寶寶能夠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對走開始表現出異常的興趣,總是要掙脫媽媽的懷抱,下地走路,因為幼兒喜歡面對新的挑戰。幼兒的平衡能力是協調行走的關鍵,無論幼兒何時開始學習走路,經過6個月的努力,絕大多數都能比較順暢地獨立行走,並基本能夠接近成人的步伐。光著腳走路可以促進幼兒腳掌、腳踝和腿部的肌肉發育。 所以,盡量讓寶寶光著腳練習走路。

寶寶有了自己的主意 

寶寶不想吃的東西,媽媽很難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喂給寶寶。寶寶不喜歡的東西,會毫不猶豫地扔到地上。媽媽越是不讓動什麼東西,寶寶越要去拿。 這個時期的幼兒,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遇到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幼兒有了自己的願望和喜好,如果父母強烈干預,就會招致寶寶大聲哭鬧或者大呼小叫,這是幼兒表示反抗的方法之一。1歲以後的幼兒,開始逐漸有了獨立的思想和意願,如果父母沒有學會尊重寶寶,寶寶就會反抗。你的寶寶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乖寶寶”不見了。父母好不容易掌握的養育方法,一下派不上用場了,父母突然覺得一切都變得復雜起來。於是,有的媽媽問:寶寶怎麼不可愛了? 其實,不是寶寶不可愛,而是寶寶在認識、情感、心理上更進了一步。

語言理解關鍵期 

有的寶寶能夠說出一兩個成人能聽懂的句子。大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說出人生中的第一句話——這是成長的哩程碑。 在寶寶語言發展的最初時期,父母不要泛泛地和寶寶說話。比如,當寶寶鬧著要到外面去玩,而這時外面正在刮風下雨,暫時不能帶寶寶到戶外活動,父母不要說:寶寶是個乖寶寶,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而是要具體地告訴寶寶:外面正在下雨,刮很大的風,現在不能出去玩,等到雨停了,我們再出去玩。 如果寶寶不理解媽媽的話,可以帶寶寶到外面親自看一看下雨的場面。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絕大多數能夠聽懂成人一些話的意思了。 但是,大多數幼兒還不能用語言來回應父母,常常通過動作、手勢、聲音等表示他的意思。幼兒通過肢體語言,能做出一兩個讓成人明白的示意。

添加固體食物關鍵期 

寶寶已經進入幼兒期了,如果媽媽還不敢給寶寶吃固體食物,不但會使寶寶乳牙萌出時間推遲,還會影響寶寶咀嚼和吞嚥功能的發展,尤其是吞嚥和咀嚼協調能力的發展,導致日後吃飯困難。醫學上有這樣的例子,如果寶寶出生後一直不讓寶寶吸吮,寶寶一直都不會吸吮,這就是“關鍵期”的意義。幼兒在整個發育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期,錯過了發育關鍵期,幼兒的發育就會落後,甚至停滯12~13月。以後即使付出百倍的努力,都難以達到應有的發育水平。

*************************

1歲1個月-幼兒期體格與體能的發育

*************************

體重、身高、頭圍、前囟

(1)體重。 

盡管1歲以後幼兒體格發育速度有所減緩,但在1~2歲的一年中,體重仍呈穩步增長趨勢,一年增長2.5千克左右。好動或吃飯不太好的幼兒,到了滿13個月的時候,體重可能不但沒有增加,還略有下降。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不必著急,這是因為寶寶告別了嬰兒肥階段,身上的肉開始變得結實起來。 從外觀上看,寶寶會顯得比較瘦,肥嘟嘟的臉蛋不見了,嬰兒期的“滿月臉”逐漸消失了。如果寶寶在嬰兒期有倒睫的話,隨著肥嘟嘟的嬰兒臉的消失,倒睫就會不治而愈。

(2)身高。

與嬰兒期相比,幼兒期寶寶身高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仍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幼兒期以後,體格發育開始逐漸進入緩慢生長階段。 到了青春期前後,又開始進入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期。1~2歲寶寶,年平均身高增長標準為:女孩10釐米左右,男孩13釐米左右。滿13個月的寶寶,身高與滿12個月寶寶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有的寶寶身高顯著高於同齡寶寶,也有的寶寶身高顯著低於同齡寶寶,但並不意味著寶寶有疾病情況,身高與遺傳關係非常密切。

(3)頭圍。 

寶寶在嬰兒期,頭圍增長非常顯著,進入幼兒期後,頭圍的增長就沒有那麼明顯了。相對於身高的增長,頭部似乎不再長了,甚至顯得比以前還小了。 實際上,寶寶的頭圍並沒比以前小,還是在不斷地增長著,只是速度放緩了,身體比例越來越勻稱了。

(4)囟門。 

滿13個月的寶寶,前囟可能已經閉合。 但有的寶寶滿13個月時,還能明顯地摸到前囟,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有病。囟門閉合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早,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晚。 不要因為寶寶囟門還沒有閉合就增加鈣的補充量。

*************************

1歲1個月-寶寶小手越來越靈活

*************************

扔小球

  寶寶能夠單手扔球,站著時,能把小球拋出100釐米左右;坐著時,能把小球拋出50釐米左右,但寶寶還不能把小球拋到指定的地方。寶寶看著一個方向,但球卻扔到另一個方向,寶寶手裡的球不能“聽從寶寶指揮”。拋物是身體的協調動作,需要大腦和整個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運動。

把手伸進瓶口

  媽媽把裝有小花球或彩色珠子、瓶口比較小的瓶子給寶寶玩,寶寶會把手指從瓶口伸進去,試圖把瓶子中的東西拿出來。可是因為瓶口太小了,無論怎麼努力,也取不出瓶子裡的小花球和彩色珠子。媽媽開始觀察寶寶:把瓶子丟到一邊不再理會?開始大聲叫?開始哭?抱著瓶子搖晃?翻來覆去地看瓶子?這些表現都有可能出現,寶寶的表現很正常。寶寶把瓶口朝下,希望小花球從瓶口中出來?如果你的寶寶有這樣的表現,那真令人震驚。

當寶寶遇到這樣的困難時,媽媽要及時幫助寶寶

      這不屬於代勞,也不會讓寶寶變得懶惰,不動腦子。對於這個月齡的寶寶來說,只要有取出瓶子中小花球的欲望就足夠了。媽媽可演示給寶寶看:把瓶子倒過來,口朝下,小球就出來了。然後再把小球放到瓶子中去,再倒出來,反復做3次,第4次開始讓寶寶做。要特別注意,寶寶容易把小花球或彩色珠子放入口中,會發生危險,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在場,防止意外發生。發現響聲1歲以前的寶寶,搖晃帶有響聲的玩具,不能意識到聲音是搖晃的結果。1歲以後,寶寶會突然醒悟:原來搖晃玩具會發出好聽的響聲。但是,寶寶只是發現了這種現像,並不能理解這響聲是物體間相互撞擊產生的。所以,寶寶會搖晃所有他能拿到手裡的東西,如果沒有發出響聲,寶寶會感覺到很奇怪。

  爸爸媽媽可用小球和瓶子做這樣的演示:把小球放進瓶子,輕輕搖晃,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然後,把小球倒出來,輕輕搖晃瓶子,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慢慢地,寶寶就會明白這種現像了。幫寶寶演示,不同於幫寶寶做事,爸爸媽媽的目的是讓寶寶明白並發現一種現像,以此訓練寶寶觀察事物的能力。寶寶也能舉一反三,發現其他有趣的現像。

遊戲:取小球

  寶寶看到瓶子中有小花球,會隔著瓶子試圖把球拿出來。很快,寶寶可能就發現了取出花球的秘密:從瓶口取出來,因為球是從瓶口放進去的。寶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把球取出來了,父母要及時表揚,肯定寶寶的獨立創造性。通過爸爸媽媽的啟發,寶寶領會了,也把小花球取出來了,父母要肯定寶寶的領悟能力,要表揚寶寶的模仿能力。如果寶寶因取不出花球而哭鬧,沒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來,這是比較糟糕的方法。不要讓寶寶養成用哭要挾父母的習慣。

*************************

1歲1個月-爬著走、走著跑、跑著跳

*************************

自由自在地爬著走

  1歲以後絕大多數寶寶都能夠自由自在地爬著向各個方向前進或後退,但還不會自由爬的寶寶並不少見,父母不必焦慮和擔憂,寶寶爬得晚,並不意味著發育落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爬得晚的寶寶,會站和會走的時間大大提前。父母不要為寶寶一項能力發育慢而懷疑寶寶的發育有問題,更不要感到內疚,寶寶天生就具有這些運動能力,每個寶寶都會按照自己的發育階段和時間正常發育和成長起來。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計地訓練寶寶,而是在寶寶成長發育的關鍵期,適時而恰當地為寶寶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提供有利時機,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成長中的寶寶父母對寶寶報以歡快的笑臉,投以鼓勵的眼神,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發育起著巨大的作用。

走路與父母訓練的關係

  大多數寶寶在12個月到14個月,開始蹣跚學走。是否能夠獨立行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是否有走的意願。倘若寶寶沒有這種願望或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比較反感,爸爸媽媽就沒有必要鍛煉寶寶走路。寶寶所有能力的擁有都是基於生理上的成熟,只有達到某種運動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現這種能力的願望。爸爸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創造條件。寶寶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媽媽逼出來的,也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寶寶沒有這種潛在的能力,沒有達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媽媽再努力也訓練不出來。寶寶走路的早晚與父母訓練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個寶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9個月就會蹣跚走路的寶寶並不稀奇,到了2歲走不好的寶寶並非意味著發育落後。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可以有各種姿勢:有“外八字”,兩只腳向兩邊撇開。還有的寶寶剛開始走路時比較正,慢慢地出現了“內八字”。無論是“外八字”還是“內八字”,都是幼兒早期學習走路時出現的正常姿勢,父母沒有必要試圖矯正。隨著寶寶的長大,自然會像成人一樣正正當當地行走了。走著跑是寶寶走路的一大特點,媽媽常說她的寶寶還不會走就要跑。其實,這是寶寶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的緣故。當寶寶起步向前走時,慣性使寶寶向前衝,似乎和跑一樣。當寶寶能夠很好地控制身體的時候,就能穩穩當當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了。

用腳尖走路

  媽媽可能還記得,寶寶剛剛學站的時候,是用腳尖著地的。慢慢地,就開始用整個腳掌著地了。寶寶在學習走路時也是一樣,大多數寶寶都是用腳尖走路,一只腳可能還會有些拖拉,在媽媽看來像是跛行。這都不是異常的表現,隨著寶寶的長大12~13月,走路會越來越穩,這些現像也就隨之消失了。如果媽媽感覺寶寶走路的姿勢確實有異常,可帶寶寶去看醫生。最好先把寶寶帶進去見醫生,讓寶寶在醫生面前走幾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然後讓爸爸把寶寶抱出去,媽媽和醫生進行交流。這是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體會出來的,寶寶盡管不知道媽媽在說什麼,卻能夠從媽媽的擔憂表情、沮喪的情緒中感受到“一種不正常”。這就是為什麼白天媽媽帶寶寶看醫生,並沒給寶寶扎針,可寶寶晚上會出現夜啼的原因。

蘿蔔腿

在寶寶剛剛練習走的時候,媽媽可能會發現寶寶的小腿發彎,擔心寶寶是蘿蔔腿,就帶著寶寶到醫院去看醫生。有的時候,不是媽媽看出來的,而是因為其他問題帶寶寶去醫院或接種預防針時,醫生說寶寶有蘿蔔腿。其實,嬰幼兒的小腿(脛腓骨)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彎曲度,寶寶越小,小腿的彎曲越明顯。寶寶到了三四歲以後,脛腓骨延長,小腿就不那麼彎了。

*************************

1歲1個月-探索與不會規避危險

*************************

給寶寶更多自我鍛煉的機會

  1歲以後的寶寶,開始有創造性運動的能力。如果寶寶已經會走了,你就需要重新布置一下室內的擺設了。凡是寶寶能及之處,都不能放置有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要提前拿走。對寶寶有危害的東西,一定要遠離寶寶。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獨立行走,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被抱在懷裡,好動的本能越來越顯現出來。昨天還不具備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備了。爸爸媽媽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吧,寶寶常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動阻止寶寶觸碰危險物品、當然總會有一些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放在寶寶能拿到的地方,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當寶寶拽外露的電線,媽媽看到後可能會大聲對寶寶說:“不要動,會電到你!”如果媽媽並不用行動去阻止寶寶,寶寶對媽媽的命令就會充耳不聞。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媽媽說話的內容沒有更深的理解,寶寶在意的不是媽媽說了什麼,而是媽媽的態度和行動。如果媽媽在說“不能動”的同時,把寶寶抱離,或把電線移開,寶寶就知道媽媽的意思了。但是,媽媽的命令和行動,對寶寶並沒有長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長時間,寶寶還會去拽電線。這是幼兒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氣是沒有用的,媽媽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東西撤離,不能撤離的,要妥善處理,防止危險事件的發生。

不要制止寶寶有創意的淘氣

  滿13個月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東西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是為了搭建積木,而是為了欣賞推倒積木的感覺,那“嘩啦”的聲響,積木倒塌時那一瞬間的熱鬧場面,寶寶願意看到這些。從現在開始,寶寶一步步向“淘氣”走去,需要媽媽長出三頭六臂,來對付寶寶制造的凌亂和不斷發生的“小事故”。這是寶寶到了這個月齡的標志,寶寶鬧得讓媽媽“漫天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寶寶的聰明與才智都在淘氣中體現出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寶寶,而是蹲下來,和寶寶的視線在一個高度,仔細審視寶寶觸手可及的東西是否有危險,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寶寶盡情地玩耍。

  寶寶會把東西插在各種孔眼和縫隙中,這是有建設性的淘氣。所以,給寶寶買拼插玩具是不錯的選擇。把不同形狀的插片插進不同形狀的孔內,是訓練寶寶小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的好方法,同時也能讓寶寶認識不同的形狀。制止等於提醒這麼大月齡的寶寶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去做。對於危險的事情,在他沒做以前,你若給予提醒,就相當於告訴他去做。媽媽帶著1歲多的旭旭來我家做客。酒櫃裡擺放的瓶瓶罐罐很快吸引了她,媽媽很認真地對女兒說:“不許動酒櫃裡的東西!”結果,旭旭把小手伸到酒櫃裡,抱出一瓶紅酒。媽媽馬上從沙發上站起來,大聲說:“別把酒打了!”話音剛落,媽媽還沒走到寶寶身邊,酒瓶已經從寶寶手中滑落,摔在地上。“你看犯錯誤了吧,再也不許動阿姨家酒櫃裡的東西啦!”媽媽抱起旭旭坐在沙發上,旭旭在媽媽懷裡掙扎著,大哭起來。我悄悄把酒櫃中的瓶瓶罐罐拿走,放到安全的地方,並放些對寶寶沒危險的東西。媽媽放開旭旭,旭旭停止哭聲,再次向酒櫃走去!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媽媽是否允許他這麼做並不重要,寶寶也不會領會,寶寶感興趣的是做這件事情本身。所以,媽媽告訴寶寶不要動的東西,相當於提醒了寶寶:那裡有好玩的東西。

不和寶寶做扔東西的游戲

  寶寶到了幼兒期,開始把扔東西、撿東西的游戲變成摔東西。寶寶不再是撒開手,讓東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擺動起來,向外投東西或往下使勁摔東西。寶寶玩耍時會往地上摔東西,或往遠處投東西。寶寶生氣時,也會往地上摔東西這時,媽媽可不能像對待嬰兒期的寶寶那樣,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如果寶寶是在玩耍,媽媽不要理會,也不要干預。寶寶玩完後,要明確告訴寶寶把東西撿起來,放到應該放置的位置去。如果寶寶不會這麼做,媽媽可給寶寶做出示範。

*************************

1歲1個月-幼兒語言發育模式和差異

*************************

語言發育差異顯著

  如果寶寶到了滿13個月還不會說話,甚至一個字也不會說,爸爸媽媽不要著急,這並不意味著寶寶智力有問題。只要寶寶會正常發音,能大部分聽懂爸爸媽媽所說的話,就是正常的。如果你確認寶寶異常,也不要當著寶寶面說出你的擔心。你應該先向醫生咨詢,如果醫生需要看寶寶,你再帶著寶寶去見醫生。尊重寶寶的感受,對寶寶成年以後的心理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能力發展的兩種模式

  如果寶寶說話早,父母就會感到欣慰和驕傲,認為寶寶非常聰明,和寶寶交流起來也容易了許多。如果寶寶說話晚,尤其是到了2歲還不會說話時,父母就會非常著急,心存擔憂。如果父母把這些擔憂寫在臉上,表現出不安的情緒,寶寶也會萌生不安的感覺。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寶寶說話比較晚,但其他各方面發育都沒有問題,能夠聽懂父母的話,父母就要堅信寶寶沒有問題。有的寶寶是逐漸學習說話的,先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然後會說兩個字的單詞,以後是幾個字詞組成的句子。有的寶寶說話是跳躍性的或爆發性的,起初一個字也不會說,一旦開口就能說出整個句子,令父母異常興奮。

  男孩與女孩在語言發育方面,女孩要比男孩快。很多女孩不到1歲就會說話了,而很多男孩直到2歲才開口說話。女孩的語言表達中樞要比男孩更早成熟,但語言理解中樞,以及對事物的認識和思考能力,男孩和女孩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男孩和女孩在語言發育方面的差異盡管有其普遍性,但從現在的趨勢上看,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了。這種差異的縮小不僅表現在語言發育上,也表現在身高、體重、體型、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這或許與現代教育有關,或許與父母對寶寶性別的關注程度下降有關。

  向寶寶簡潔清晰地表達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用最簡單的語句和寶寶說話,力求簡短,表達准確。寶寶聽一千遍“媽媽”這個詞,自然就會發出媽媽這個音了。盡管這種說法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證實,但寶寶在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是千真萬確的。盡管寶寶是在父母營造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但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和寶寶說話,也會阻礙寶寶語言的發展。父母應盡量和寶寶進行有意義的交流,除了純語言外,還要借助身體語言,各種面部表情等語言外的方式與寶寶交流。與寶寶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力求簡明扼要,使用准確清晰的語句。晚上寶寶纏著媽媽不要睡覺,媽媽對寶寶說:“你現在還不睡覺,明天就不能早起,我們就不能早早去動物園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這句話實在是冗長和復雜了。寶寶對時間還沒有建立起明確的概念,不理解媽媽說的今天和明天,更不能理解因果關系。寶寶理解起來不那麼費力的說法是:“寶寶睡覺,醒來去動物園。”

幼兒是語言大師

  幼兒的語言能力不僅僅是從父母和周圍人那裡學習來的,幼兒自己也有創造語言的能力,有幼兒特有的語言表達方法。幼兒不但能說出和成人語句相同的話,還能說出與成人語句不同的話,甚至會說出成人沒有過的表達方法。這個時期的幼兒,所說的話往往讓父母和周圍的人捧腹大笑。寶寶會巧妙地把他會說的字、詞、句聯在一起,來表達他要表達的意思。幼兒所犯的“語言錯誤”,常常勝過幽默大師。幼兒一旦會說話,掌握語言的速度可以說是飛快的,每天都有新詞從他的嘴裡說出來,每天都能花樣翻新地表達他的意思。幼兒在語言發育階段帶給父母的歡樂,比任何時候都多。如果父母能把寶寶在語言發育過程中的有趣語句記錄下來,一定會讓我們笑聲不斷。

聰敏的耳朵像台錄音機

  父母很難想像,一個字也不會說的寶寶,卻能聽懂很多話,甚至能聽出媽媽的語氣。如果寶寶正在那裡“做壞事”,媽媽只需用一種制止的聲調叫一聲寶寶的名字,不用說出具體的事情來,寶寶就能從媽媽的語氣中聽懂媽媽的意思。當然,寶寶除了聽,還會察顏觀色。寶寶早在嬰兒時期就會看媽媽的臉色了。1歲以後,這個能力有了飛速發展。幼兒的耳朵就像一部優質的錄音機,能夠錄下他能夠聽懂的所有話語。寶寶接受方言、外國語言和標准語言寶寶喜歡聽父母說話,而且能夠更多地理解父母的話語。盡管電視廣播裡的語言非常標准清晰,但寶寶卻很難從電視廣播中學會更多的詞彙和語言表達。即使是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說的話,幼兒理解起來也要比電視廣播容易得多。寶寶對音樂的感受寶寶大腦中的聽覺皮層形成回路,開始熟悉母語中的發音,聽到的詞語越多,學說話越快。寶寶開始認真觀察他聽到過的物體名稱,並試圖說出來。負責音樂的神經回路與負責數學的神經回路緊挨著,當寶寶聽音樂時,負責音樂的大腦神經元皮層被激活,與音樂回路相毗鄰的數學回路也活躍起來。這兩個神經回路都位於右腦,而右腦是負責邏輯思維和空間想像力的。所以,開發寶寶的音樂才能可促進寶寶右腦的發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力。

*************************

1歲1個月-寶寶認知世界的基礎

*************************

極強的模仿能力

  說寶寶的能力是父母教的,不如說是耳濡目染模仿來的。寶寶像父母,除了遺傳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大人的結果。1歲多的寶寶拿著一個比他高許多的拖把拖地,那姿勢,那神態,那認真勁,儼然像個小大人。沒有人教過他,這讓父母感到異常驚訝:寶寶什麼時候學會拖地了?這就是模仿的結果!周圍人,特別是父母的言行對寶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想讓寶寶做的,父母首先不要做。倘若父母對寶寶的要求恰恰是父母做不到的,最好不要要求寶寶去做,不但沒有效果,還會傷害寶寶的心理健康。

重復是寶寶興趣所在

  13個月的寶寶對理性教育缺乏興趣,對記憶性、理解性的東西,很快就會忘記。寶寶在3歲以前是大腦神經建立廣泛聯系的時候,認知能力很強,讓寶寶更多地接觸自然,更多地接受各種信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令寶寶感興趣的游戲和娛樂項目來實現智力和潛能開發。13個月的寶寶注意力時間比較短。越小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對一件事情和物品,包括玩具,保持興趣的時間也越短。但有一個現像與此恰恰相反,就是寶寶越小,對感興趣的事物和現像越容易著迷,喜歡長時間重復它。比如,給寶寶講一個又簡單、又有趣的小故事,寶寶會不斷讓你講,一連幾天都讓你講同一個故事。如果你把故事的某個情節或某一句話,或故事中小動物的某一個動作講錯了,寶寶馬上會給你指出來。爸爸媽媽可利用寶寶這一特點,尋找寶寶感興趣的事情,這對寶寶的智力開發非常有幫助。寶寶幼時快樂的經歷,對寶寶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爸爸媽媽多給寶寶快樂的時光吧。

促進寶寶智能發展

廚房禁地的歡樂

  這時的寶寶對日常生活中的東西格外感興趣,電話、鬧鐘、電器遙控器、各種開關,尤其是能一明一暗的帶有電源的開關,更能引起寶寶極大的興趣。廚房中的鍋碗瓢盆寶寶尤其喜歡,可媽媽哪敢讓13個月的寶寶進廚房,在媽媽看來,廚房裡到處都充滿了危險!有一個現像,爸爸媽媽都非常重視寶寶的智力發育,購買各種智力玩具,參加智力開發訓練班。同時,大多數寶寶都是專人看護,都是在看護人的懷中長大的,即使是會滿地跑的寶寶,也多被看護人時刻保護著,基本不放手。寶寶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幾乎不跌一跤,寶寶的行動完全被看護人限制。這樣的養護,讓寶寶局限在一個小天地中,寶寶怎麼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怎麼能通過自己的感受和實際操作去認識自然,增長見識呢?我的建議是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看護人離寶寶遠一些,給寶寶更大的自由空間。媽媽通過認真處理,完全可以讓廚房變得安全。寶寶能夠得到的電源插座用保護器封住(嬰幼兒的安全防護用品在嬰幼兒用品專賣店是很容易買到的)。熱水壺、盛有食物的鍋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微波爐和冰箱門都要安裝上保護器(也可暫時用透明膠帶把門粘貼上)。除玻璃、陶瓷餐具和筷子以外的餐具,都可以讓寶寶玩。讓寶寶感受媽媽做飯的熱鬧,聽到鍋碗瓢盆的聲音,聞到飯菜的香味,不但讓寶寶領略到生活的樂趣,刺激腦細胞之間的聯系,還能刺激寶寶的食欲。讓寶寶進廚房是很有益處的,媽媽既看了寶寶,又做了家務,還開發了寶寶的智力和潛能。

鼓勵寶寶塗鴉

      所有的幼兒都喜歡繪畫,對隨意盡情地“塗鴉”情有獨鐘。每個寶寶都有畫家的潛質,都有繪畫的天才。寶寶通過繪畫可鍛煉手的靈巧性,鍛煉寶寶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再現和整合能力,還可鍛煉寶寶對色彩的欣賞能力和運用能力。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爸爸媽媽不要手把手地教寶寶畫畫,讓寶寶自己隨心所欲地塗鴉,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爸爸媽媽應該做的是引導寶寶喜愛繪畫,為寶寶創造自由繪畫的條件,至於寶寶畫什麼,爸爸媽媽不要限制。面對寶寶的傑作,爸爸媽媽只需贊美就可以了。最好的贊美方式,是把寶寶的“塗鴉”裝在鏡框裡,掛起來剛滿13個月的寶寶,讓他充分自由塗鴉就可以了,無需教寶寶怎麼畫鴨子和小雞,當寶寶對鴨子和小雞還沒有感官認識時,更不能這樣做。充分發揮寶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鍛煉寶寶腦的協調能力和手部精細活動能力。帶寶寶出游可以帶寶寶到稍微遠的地方去游玩或踏青,寶寶最喜歡去的地方應該是動物園了,如果能去野生動物園,寶寶當然更高興。讓寶寶看看千姿百態的動物,領略春風撲面的感覺,看看參天大樹,聽聽樹林中小鳥的叫聲,當寶寶看到生機勃勃的動物,滿目翠綠的田野,在風中搖曳的小草,寶寶一定非常歡喜。

*************************

1歲1個月-周歲後遠近視覺已初步建立

*************************

遠近視覺初步建立

  嬰兒期寶寶總是手舞足蹈地去捕捉物體,卻不能准確地知道物體的遠近距離,寶寶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也會伸出小手去抓的。

  經過屢次實踐,寶寶的視覺和觸覺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並不斷得到提高。終於產生了質的飛躍,寶寶恍然大悟:原來我無需與這個物體靠得更近,就已然能夠看得很清楚了。為了更清晰地看到物體,寶寶兩眼常常凝視成“鬥雞眼”(媽媽說的“對眼”),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寶寶雙眼的注視逐漸達到准確。

  在視覺發展的基礎之上,寶寶日復一日地努力練習自己:移動身體,把手伸出,縮回,觸碰,用眼觀察。經過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不斷完善眼睛對遠近不等物體的知覺和物體遠近的估算。三維空間知覺慢慢地建立起來了。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遠近知覺初步建立,在大約5歲左右三維空間知覺得以鞏固下來。寶寶終於能夠准確夠物了。

***************************

1歲1個月-什麼樣照明度能保護幼兒視力

***************************

照明度與寶寶視力保護

照明度與視覺

  太陽光和裸露的燈光,會產生令人不舒服的眩目感。這是因為,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素受到了過度的刺激。眩目感對視覺有不利的影響,引起視覺功能降低、眼睛疲勞、眼球刺痛感等,嚴重時還會引起頭疼。所以,應該避免幼兒暴露在不適宜的光照亮度下,不要讓寶寶直視太陽光和裸露的燈光。

  光線過強可損害視力,光線不足對視力同樣有害。當照明度不足時,視網膜細胞的興奮性不能被充分地刺激起來,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不能到達大腦,不能讓人振奮起來,視覺過程呈現緩慢狀態,視力下降,視覺疲勞,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和機體活動也受到抑制。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天氣陰沉昏暗時,整個人都會感到無精打采。而當天高氣爽晴空萬裡時,就會感到精神抖擻,心情也格外的好。當陰雨連綿時,人們最想做的是睡覺,以減輕視覺疲勞的感覺。

  那麼,什麼樣的照明度既可保護視力,又可以使人感到視物清晰、心情愉快呢?目前尚沒有一個標准的尺度,原因之一是每個人的眼睛所適應的範圍不同。其次,與照明度有關的還有物像、環境、光的性質、年齡、先天視力水平等諸多因素。但是不管有多少因素,適宜的照明度對寶寶眼睛的發育和視覺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照明度與物體的大小

  景物包括我們能見到的所有物體,還有文字等。物體大、色澤鮮艷、背景與主體明亮對比度大時,所需照明度就小。物體小、色澤暗淡、背景與主體明亮對比度小時,則必須有比較強的照明度。

  照明度與物體大小的關系密切。當某一物體縮小時,所需照度增加得非常多。我們為了鍛煉寶寶視力,會讓寶寶看比較小的物體,但如果不適當地增加照度,對寶寶視力不但沒有促進作用,還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讓寶寶看圖和文字時,不但要力求清晰、對比明顯、色彩鮮艷,還要保證適宜的照度。照明度與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照明度與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有關。物體表面反射系數大,所需照明度就小;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小,則所需照明度大。對比度大可提高視覺效果,但如果對比度大,照明度也比較大時,會使人產生眩目的感覺,也會讓人興奮。因此,減小對比度,同樣是為了保護眼睛。

照明度與周圍環境的作用

  照明度與周圍環境的作用十分明顯。我們都知道,同是一支點燃的蠟燭,在曠野中只是熒光點點,在室內則幾乎能把整個屋子照亮。在同一間屋子,不同顏色的牆壁照明度也不同,潔白的牆壁反射系數大,照明度被增加,顯得屋子很亮,而深色調的牆壁,顯得屋子比較暗。反射系數大的可引起反光眩目,為了避免牆壁的反光眩目,可把離地面1.5米高度的牆面粉刷成淡黃色或其他淺色,使與眼睛平行的反射光變為漫反射。看來,刷牆圍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牆面,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視力。台燈燈罩所起的作用有兩個,一是減少光線的眩目感;二是增加單位面積的照明度。

***************************

1歲1個月-怎樣培養寶寶健康飲食習慣

***************************

健康飲食習慣的培養

  咀嚼吞咽能力與固體食物

  大多數父母在寶寶1歲以後給寶寶真正喂食固體食物,而在這以前,主要是喂半固體食物。無論寶寶是否能夠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當寶寶到了這個月齡,都應該讓寶寶學習吃固體食物,以保證寶寶離乳後的營養攝入。添加固體食物的順序應該是谷物、蔬菜、水果、蛋、肉。寶寶能吃很多種固體食物,如面包、米飯、饅頭、包子、餃子等。谷物容易咀嚼和吞咽,肉類是最不容易咀嚼和吞咽的。所以,最好不要添加肉類固體食物。寶寶在最初吃固體食物時,可能會反復把食物吐出來,有的寶寶會噎著,媽媽不要著急,要給寶寶一個學習的過程。食物不要過熱,寶寶口腔黏膜比較嬌嫩,對熱也比較敏感,寶寶可能會因為怕熱而拒絕吃固體食物。在喂寶寶固體食物時,要注意防止氣管異物:不能喂寶寶脆硬的豆類或菜丁,米飯中的豆子一定要保證煮得很爛。不給花生、瓜子等堅果類。寶寶吃飯時,不要逗寶寶笑,不能讓寶寶邊跑邊吃。

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培養

  1歲以後,幼兒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對飲食開始挑剔,進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任何響聲,任何事情,都能讓寶寶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即使沒有什麼影響,寶寶也可能會停下來玩一會兒,會把媽媽喂到嘴裡的飯菜故意吐出來,或嘟嘟地吹泡玩。這些都是這麼大寶寶常有的現像。

  寶寶普遍不愛喝白開水,喜歡喝飲料。媽媽的理由很簡單:寶寶不喝水,只能給寶寶喝些飲料,總不能渴著寶寶呀。飲料中所含的糖、色素、香料、人工添加劑對寶寶有害無益,純果汁飲料也不能代替水。養成讓寶寶喝水的習慣,不但對寶寶健康有益,對寶寶的牙齒也有好處。

  滿13個月寶寶是否可以吃零食了呢?在商店裡購買的兒童小食品、休閑食品屬於零食,不要沒有限制地給寶寶吃。寶寶通常很喜歡零食,因為大多數零食是甜的,一些零食不符合這麼大寶寶的營養需求,不能讓零食充填寶寶的肚子,要把零食作為外出或餐間的一點補充,給寶寶一些意外驚喜和快樂。

  寶寶的胃容量還不夠大,少食多餐仍是這麼大寶寶的特點。所以,一天吃三次正餐,上下午加餐兩次。通常情況下,對於這麼大的寶寶,可把水果作為零食了。

***************************

1歲1個月-訓練周歲寶寶大小便的建議

***************************

如何訓練這個月齡寶寶尿便

  有的寶寶1歲以後就能控制大小便了,有的寶寶先會控制小便,有的寶寶先會控制大便,有的寶寶到了2歲還不能控制大小便。父母不要過分擔心,也不要通過語言和行動讓寶寶感到,他是個笨寶寶,是個沒有用的寶寶不要給寶寶挫敗感。早早就能夠控制尿便的寶寶是不是聰明的表現呢?沒有這樣的理論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發現這樣的因果關系。

  發現尿便征兆及時訓練

  (1)正在玩耍的寶寶突然停止了玩耍。

  (2)面部表情也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臉發紅,或兩眼球瞪著不動,或眼神發呆、發直。

  (3)喉嚨中發出恩恩的聲音。

  (4)正在行走的寶寶突然站在那裡不動。

  (5)把兩腿叉開放慢行走速度,或許會蹲下來。

  排便前的這些表現並不能證明寶寶會控制尿便了,也不能認為寶寶懂得把尿便的信息傳達給父母。當寶寶有了這些跡像時,父母可以開始著手幫助寶寶學習控制尿便。從這個月開始,可以嘗試著訓練寶寶大小便,但要建立在寶寶願意接受的前提下,如果感到情況不妙,馬上罷手,再等一段時間。沒有一成不變的統一方法媽媽或看護人可根據寶寶接受情況找到適合的方法,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每個寶寶接受能力不同,對訓練尿便的反應也會不同,如果一味強調必須使用的方法,可能會給媽媽訓練尿便帶來不少麻煩。關於這個月齡的寶寶訓練尿便的方法,我有如下建議。

  (1)訓練小便

  * 觀察寶寶有尿前的征兆,當寶寶有尿時,比較願意接受排尿訓練。

  * 給寶寶准備一個漂亮好拿的小尿盆,寶寶會把他的小尿盆當做玩具,多次告訴寶寶這是專為寶寶准備尿尿的,當寶寶有尿時,會主動把尿尿在小尿盆中。

  * 不要一天24小時讓寶寶穿著紙尿褲,這樣不利於訓練寶寶自己排尿。根據你的判斷,適時取下紙尿褲,告訴寶寶有尿坐在小尿盆上。如果是男寶寶,可以讓寶寶自己端著小尿盆站立著排尿。

  * 當寶寶把尿排到尿盆中時,要及時鼓勵寶寶做得好,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討父母喜歡,得到父母贊賞的事願意重復去做。

  * 這個月齡僅是剛拉開訓練尿便的序幕,還沒到演練的時候,媽媽切莫著急,不要批評寶寶把尿尿在褲子裡。如果媽媽抱怨寶寶,寶寶能夠自己控制排尿的時間會更晚

  (2)訓練大便

  * 這個月齡訓練大便只是試探性的。寶寶是否能夠把尿便排在便盆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媽媽要知道,寶寶是否能夠接受你的訓練,如果寶寶不接受,就說明你訓練尿便還為時過早。

  * 建立定時排便規律。這個月齡的寶寶大便次數不再像嬰兒期那麼多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每天1、2次,或2天1次。大便不像小便與飲食狀況關系密切,喝得多尿得多。寶寶可能因為偶爾吃多了,大便量就有些多,但次數改變的不多。所以,建立定時排便規律,對寶寶盡早控制排便有很大幫助。通常情況下,早晨起床後排便比較好,但你的寶寶什麼時候排便更好,要根據寶寶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你的寶寶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早晨排便的安排,晚上或中午排便並不意味著時間上的錯誤。

  * 讓寶寶和媽媽一起到衛生間,看媽媽坐便盆,會讓寶寶對排便有現實認識,給寶寶購買一個漂亮的小坐便器,和媽媽面對面地坐著,會讓寶寶盡早接受把便排在便盆中的習慣。

***************************

1歲1個月-帶寶寶出遊要準備哪些食物

***************************

帶寶寶出遊

  為寶寶准備食物

  (1)配方奶粉:同時準備一個密封好的旅行熱水瓶和保溫桶,帶上小包裝的配方奶粉,當寶寶想喝奶時,隨時給寶寶沖。

  (2)其他食品:適合一兩歲幼兒吃的零食,盡量不買或少買膨化食品和令人脹飽的食品。最好不給寶寶吃沒有吃過的食品,寶寶可能對這種食物過敏,出門在外,會比較麻煩。最好的零食仍然是水果,那些小的,方便剝皮的水果是最佳選擇。

  (3)正餐:到正規餐廳就餐,其中西紅柿雞蛋湯或西紅柿炒雞蛋加大米飯,是比較好的選擇。餐廳飯菜多油大,鹽多,要囑咐廚師少放油和鹽,一定不要放動物油,最好放橄欖油、沙拉油或豆油。飯菜多比較硬,要求給寶寶做得軟些。另外,不要讓廚師淋明油,這可能會引起寶寶脂肪瀉。

  (4)即食食品:給寶寶帶上打開即食的食品也是不錯的選擇,打開即食的食品比較方便,不會讓寶寶因為等待而哭鬧。通常情況下,寶寶一旦說餓就要馬上吃飯,寶寶對餓的忍耐力是比較差的。現在有不少適合幼兒吃的即食食品,可選擇幾種帶在路上,即使在道路上行駛也可以給寶寶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芙琳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