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新浪網http://www.s i n a.com.cn-《鄭玉巧育兒百科》

******************************

1歲3個月-14-15個月寶寶的能力變化

******************************

寶寶一雙小手越發靈活了,會把兩塊積木摞起來了。動手能力強的寶寶,可能會把三四塊積木摞在一起。寶寶會把小桶中的玩具拿出來,並放回小桶。會自己拿勺吃飯,能用兩手端起自己的小飯碗,很瀟灑地用一只手拿著奶瓶喝奶、喝水。媽媽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寶寶還能用食指和拇指捏起線繩一樣粗細的小草棍。會指著想要的東西寶寶對所見物品變得敏感起來,而且開始對物品感興趣,想通過手的觸摸認識物品。過去,寶寶還不能通過用手指向某種物品來告訴媽媽他要什麼,因而常常無緣由地哭鬧。現在,寶寶會用手指向他想要的物品了。寶寶還有另一種表達要某種東西的方法:當媽媽抱著寶寶時,寶寶用整個身體使勁,希望媽媽去幫他拿東西。說話早的寶寶,甚至能說出想要東西的名稱。

  兩只胳膊張著往前走

  剛剛學習走路的寶寶,兩只胳膊總是張著,不能自然地垂放在身體兩側,這是因為寶寶要用自己的兩條胳膊來調整身體的平衡,就像飛機的兩個機翼,蝴蝶的兩只翅膀一樣。等到寶寶走穩了,平衡找好了,寶寶的兩只胳膊就放下來了。兩只胳膊張著,小手也張著,顫顫巍巍地往前走,是這個月齡寶寶特有的姿勢。幾個月後,寶寶走穩妥了,就再也沒有這讓人忍俊不禁的動作了。給寶寶留下美好真實的瞬間是爸爸媽媽送給寶寶的一份特殊禮物,要比“寶寶明星照”更有意義。

  小腳丫也長本事了

  會走的寶寶,到了這個月齡,會扶著欄杆或其他物體,抬起一只小腳丫,把腳下的皮球踢跑了。爸爸媽媽可別小瞧寶寶的這“一抬足”,可不比國足的臨門一腳難度小啊。

  中耳裡身體姿勢傳感器的反饋,能幫助寶寶學會在黑暗中、水平面、斜坡上保持身體直立。到了這個月齡,寶寶的平衡能力增強了,憑借直覺,寶寶似乎明白怎樣保持身體平衡狀態。當寶寶的腿力達到能夠支撐起整個身體,同時又能夠把一只腳騰空,並擺動下肢的時候,才能把球踢出去。所以,這個動作需要寶寶同時具備很多能力才能完成。

  走路不再左右搖擺

  剛剛學習走路的寶寶,常常是左右搖擺,像個不倒翁,滿15月的寶寶大多能夠自如地行走了但並非所有的寶寶到了這個月齡都能夠很自如地行走,有的寶寶直到1歲半還不能達到這個水平父母不必著急,無論你們的寶寶多大開始邁出第一步,也無論你們的寶寶是否走得穩,從開始走路到走得很穩,通常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如果某個寶寶從11個月開始邁出第一步,到了這個月齡走得已經比較穩了。如果你的寶寶14個月才開始邁出第一步,那麼這個月齡,走路不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能就此認為你的寶寶體能發育落後。

  不再用腳尖站立

  曾用腳尖站立的寶寶,到了這個月齡不再用腳尖站立了。有些寶寶正在學習走路,或剛剛會走,父母可能會發現寶寶有一只腳是以腳尖著地的,甚至看起來有些跛行。媽媽不要著急,這是寶寶在運動發育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沒有病理改變,寶寶不會一直這麼走下去的,你只需要等待,寶寶接下來就會用腳掌代替腳尖走路了。

  彎腰拾東西

  這個月齡的寶寶可以不扶任何物體,能自己蹲下來,彎腰拾起地上的東西。有些寶寶也許要到這個月齡的兩三個月後才會彎腰拾東西;有的可能早在這個月齡的上個月,甚至更早就具備這個能力了。寶寶能力發育上的差異是正常的,有些寶寶還時常因為蹲下拾東西摔了屁股,或彎腰拾東西時摔個前趴,沒關系,寶寶就是這樣跌跌撞撞長大了。

  能說三個字的語句了

  說話早的寶寶可能會說出一兩句三個字組成的語句了,但一個字的語句也不說的寶寶並不意味著異常。有一個有趣的現像,寶寶體能發育很好,語言發育可能稍顯落後;而語言發育很好的寶寶,體能發育可能相對落後些。為什麼?醫學尚未能做出解釋。剛剛15個月的寶寶,長了這麼多本事,真的很了不起了,爸爸媽媽可別太貪心。我不反對潛能開發和智力訓練,但我總是告誡父母,切莫揠苗助長,傷了幼苗的根,再施肥澆水也難成大樹。幼苗還需要我們耐心等待。寶寶潛能有賴於發育關鍵期的適時開發和引導,同時給寶寶創造發展潛能的條件。寶寶能力和智能的發展有賴於生理上的成熟,如果違背了人體生理發育規律,就可能招致適得其反的結果,把寶寶潛能扼殺在搖籃中。

  有意識地喊爸爸媽媽

  大多數寶寶到了這個月齡,能夠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甚至會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姑姑。你的寶寶或許早在1歲前就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了,但直到現在仍然停留在這個水平,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的寶寶這個月齡剛剛開始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也不能認為寶寶的語言發育落後。

  主動與外界交流

  寶寶願意主動與外界交流。對於從未見過面的陌生人,寶寶會表現出警覺的樣子。如果陌生人試圖向前接近寶寶,寶寶可能會本能地向後退,尋求親人的保護,並警惕地盯著陌生人的眼睛。寶寶盡管有些害怕陌生人,但能勇敢地直視陌生人。如果陌生人表現出友好,與寶寶有很好的交流,跟寶寶玩他喜歡的遊戲,給吸引寶寶的物品,寶寶很快就會和陌生人成為“老朋友”。如果玩興正濃,“老朋友”要離去,寶寶可能會拽著不放,甚至會以哭挽留。媽媽和寶寶一起送客人到戶外是不錯的“轉移法”。到了戶外,新的興奮點會很快讓寶寶忘卻剛才的事情。

  拉開挑食的序幕

  寶寶越來越表現出對食物種類的好惡,爸爸媽媽要正確對待寶寶這一特點,避免寶寶養成真正偏食、挑食的習慣。如果爸爸媽媽引導錯誤,就會出現問題。常見的錯誤引導是:----好好吃飯!吃完飯,媽媽帶寶寶出去玩。如果寶寶不吃飯,媽媽就不帶寶寶出去玩了。----快吃,不然的話,媽媽就不喜歡寶寶了。----不把這碗飯吃完,媽媽就不帶寶寶去動物園看大老虎。----把這吃了(比如胡蘿蔔,香蕉等),不然媽媽就不陪寶寶睡覺、講故事。----把這個吃了,媽媽才給寶寶開電視,看好玩的動畫片。爸爸媽媽講的這些條件,恰恰是引起寶寶出現吃飯問題的真正原因。

  能用杯子喝水了

  寶寶不喜歡使用奶瓶喝水,並不是件壞事,寶寶完全具備了使用杯子喝水的能力。滴水不漏做不到,但能把大部分水喝到肚子裡。把水灑到衣服上、脖子裡、地上都是正常的,不但不要批評,還要誇獎寶寶。有篇文章很感人,“珍惜寶寶需要你牽著手走的日子,因為它很短暫”。水灑到身上不是寶寶的錯誤,也沒什麼大不了,應該一笑而過。使用杯子喝奶,還有個好處,不會在晚上吸著奶瓶睡著了,對寶寶的牙齒健康有利

******************************

1歲3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

******************************

體重可能沒增長

  嬰幼兒體重增長規律是,月齡越小,體重增長速度越快。到幼兒期,體重增長可沒有那麼迅速了,平均一年可能只增加2千克。這個月如果你的寶寶體重沒有增長,不意味著寶寶有什麼問題,也不意味著餵養有什麼問題。在1歲到2歲這12個月中,每個月體重平均增長不過幾兩,從外觀上看,再厲害的眼力也難以辨別出來。吃喝不決定身高,身高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影響體重的因素還要多,其中遺傳因素最重要。要正視爸爸媽媽身高對寶寶身高的影響,不要把寶寶的身高只歸因於吃喝上。

  不再常規測量頭圍

  進入幼兒期的寶寶,頭圍變化已經很小了。在體格檢查中,如果從外觀上未發現異常,醫生已經不再把測量頭圍作為必查項目了。在頭圍方面,媽媽所關注的是:寶寶的頭型是否正常?寶寶的頭是否小?寶寶的頭是否大?其實,媽媽所擔心的,大多是無意義的。如果寶寶由於缺鈣導致頭大,那寶寶缺鈣已經嚴重得可怕了;如果寶寶頭小導致腦發育受限,是狹顱症,寶寶最主要的表現是智力低下。嚴重缺鈣和智力低下,在常規體檢中早就發現了。

把手指插到孔中

寶寶會把一只手指插到瓶口中,這個能力讓寶寶很歡喜,像著了魔似的,只要看到有孔,有眼兒的地方,寶寶都會把自己的手指插進去。這是寶寶鍛煉手精細運用能力的方法之一,媽媽可以給寶寶買這樣的玩具。不要把瓶口過小的瓶子和孔小的玩具給寶寶玩,以免寶寶把手指插進瓶口中拿不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媽媽要鎮靜,用溫水沿著寶寶手指往裡慢慢倒,寶寶手指濕潤了,減少手指與瓶子的摩擦力。然後,輕輕地,緩慢地,邊往外拔,邊轉動瓶子,寶寶的手指就出來了。

  肢體運動能力倍增

  寶寶肢體運動能力逐漸增強,會借助小凳子桌子、沙發等物體往高處上。如果家裡的花盆足夠大,寶寶還會扶著花樹,站在大花盆的土上,和花樹比高低。會走的寶寶,媽媽已經看不過來了,一不留神,寶寶就會做出讓媽媽措手不及的事情來。寶寶什麼時候把碗中的飯菜搞得滿地都是?什麼時候動了熱水瓶?什麼時候把茶几上的水杯弄到地上?媽媽幾乎猜不出,也預料不到。寶寶可能會發現上樓梯比下樓梯容易,寶寶可能會獨自爬上6~10個台階,如果媽媽牽著寶寶的手,寶寶可能站立著走上好幾級台階。

  走路還是外八字

  寶寶走路外八字(X型腿),或內八字(O型腿),媽媽不僅認為寶寶走路姿勢不對,還常常和缺鈣(佝僂病)聯系在一起。如果醫生也不能確定是否正常,可能會讓寶寶拍攝X光片。大多數情況下是什麼問題也沒有。寶寶接受X射線總不能說是安全的,最好不要輕易給寶寶照X射線。如果寶寶走起路來像只鴨子,要及時看醫生,排除髖關節半脫位,或髖關節畸形。如果寶寶至今還是用腳尖走路,腿硬硬的,很不協調,或軟軟的,站也站不穩,即使爸爸媽媽扶著還不能邁步走路,就要引起媽媽注意了,除了看普通兒科外,最好看一看神經科,以排除腦部病變導致運動障礙的可能。

  自己動手

  這麼大的寶寶大多會握筆了,讓寶寶握筆塗鴉是訓練手的靈活性和准確性的好方法。讓寶寶自發塗寫,隨便亂畫,不要限制寶寶畫什麼,只要給寶寶白紙、畫板或者干脆留出一塊牆面就夠了。鍛煉寶寶自己拿勺、筷子吃飯,不要擔心飯菜弄得滿桌都是。如果不讓寶寶鍛煉,寶寶永遠不會拿勺、筷子吃飯。越早鍛煉越好,爸爸媽媽要相信寶寶的巨大潛能。只要爸爸媽媽放手讓寶寶學,寶寶的表現會超出父母的想像。

  做刺激動作吸引媽媽注意力

  這麼大的寶寶是不願意停歇下來的,什麼都要動,常常引來媽媽大呼小叫。寶寶了解了媽媽的反應,當寶寶希望媽媽注意時,可能會動媽媽不讓動的東西。如果媽媽為此很生氣,寶寶可能會失去起初的動機——和媽媽開玩笑,或想引起媽媽的注意,轉而開始害怕,這會扼殺寶寶的幽默感。媽媽讓寶寶穿衣服時,寶寶也會以“無動於衷”和媽媽開玩笑,站在那裡不動,甚至跑到一邊去,笑盈盈地看著媽媽。如果媽媽走過來試圖抓住寶寶,寶寶會更高興,會走的寶寶可能會和媽媽兜圈子。寶寶不是成心惹媽媽生氣,而是和媽媽玩。

******************************

1歲3個月-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最重要

******************************

對寶寶語言的開發是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父母或看護人不斷和寶寶進行語言溝通,包括身體語言、情緒語言、表情語言等等。對於寶寶來說,語言無處不在。沒有一個專門的訓練結構,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語言訓練方法,比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更重要。

  背兒歌,學習發音教寶寶背兒歌,是對寶寶抽像語言訓練的方法之一。教幾句兒歌,然後媽媽說一句,寶寶接一句,這樣能讓寶寶對兒歌產生興趣,寶寶背的兒歌越多,對抽像語言的理解能力就會越強。聽故事,理解語言給寶寶講有趣的故事,也是訓練寶寶語言的好方法。寶寶最喜歡聽與自己和爸爸媽媽,以及他認識的人有關的故事。如果給寶寶講小動物的故事,你試著把故事中小動物的名字都換成你們和寶寶的名字,寶寶會非常願意聽,而且百聽不厭。把主人公換成寶寶熟悉的人給1歲多的寶寶講書中的故事,故事的情節與爸爸媽媽和他本人沒有任何關系,寶寶很難聽完一個完整的故事,大多聽到一半就不安靜了。而且,很少再喜歡聽第二次、第三次。相反,給寶寶講書中同樣的故事,但把故事的主人公換成寶寶熟悉的人,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等,再把故事中所涉及的任務,換成寶寶經歷過和見過的事,寶寶不但能夠認真聽完一個完整的故事,還能夠參與到故事中來,詢問一些故事情節。

   檢驗媽媽的故事

  寶寶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是否出了問題。如果媽媽給寶寶講同樣一個故事,當媽媽改變了某些重要的情節或詞句時,寶寶可能會做出反應。如果媽媽帶寶寶出去做戶外活動,總是帶上一個小布娃娃,當有一次沒有帶時,寶寶或許會提醒媽媽帶上,或許寶寶還不會表達,也不會提醒,但寶寶會意識到缺了什麼。所以,寶寶可能會煩躁,媽媽卻不理解寶寶為什麼鬧。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會無緣無故地鬧人,媽媽不必煩惱,這正是寶寶在成長。

   如何表達“沒時間陪寶寶玩”

  寶寶鬧著讓媽媽陪著玩,可媽媽沒有時間,便對寶寶說:“別搗亂,沒看媽媽忙著嗎?自己玩去。”這樣的語言給寶寶傳遞的信息是:媽媽不想陪寶寶玩,媽媽不高興了。寶寶會感到委屈,有損自尊心。媽媽應該這樣表達: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來,兩手扶著寶寶的肩膀,或攬著寶寶的腰,兩眼溫和地注視著寶寶,語調平和地對寶寶說:“媽媽很願意陪你玩,但媽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一定要在今天完成。現在媽媽不能陪你玩,你自己先玩,等媽媽把這個任務完成了,再陪你玩。”寶寶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媽媽的話,不能理解媽媽的任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在今天完成。但寶寶會理解媽媽,寶寶所接受的信息是積極的,他不會因為媽媽不陪他玩,而感到被媽媽丟棄了。

   驚人的身體語言

  這個月齡段的寶寶,最多可掌握約100個詞彙,理解約200個詞彙,能夠使用63種手勢中的40~50種,這是令人震驚的。父母不能僅聽寶寶說什麼,還要看寶寶用肢體“說”什麼。比如寶寶伸出胳膊,小手指著正在行走的羊群,嘴裡卻什麼也沒說,或僅僅說“恩、恩”,或“咩、咩”,或“看、看”。寶寶是在告訴父母:他發現了羊群,看那群羊多麼好玩,羊吃什麼?也像我一樣喝奶嗎?羊身上為什麼有卷卷的毛,而我卻沒有?羊為什麼不像我一樣穿衣服?羊住在哪裡?它們的媽媽在哪裡?父母要盡可能想像著寶寶的問題,給寶寶講述有關“羊的故事”。這就是對寶寶的智能開發,是對寶寶好奇心的滿足,對寶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的正確引導。

******************************

1歲3個月-不能安靜吃飯怎辦

******************************

顯示出飲食偏好

  這麼大的寶寶,對食物有了許多偏好,味道偏好、色澤偏好、餐具偏好、喂養人偏好、食物烹飪方法的偏好、酸甜苦辣鹹的偏好、食物品種的偏好等等。寶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飲食偏好呢?多種原因造成了寶寶飲食偏好,比如寶寶是否具備了良好的咀嚼和吞咽能力,是否具備了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媽媽是否按部就班地給寶寶添加了輔助食物,是否尊重了寶寶的胃容量,是否尊重了寶寶對食物的選擇,是否認真為寶寶制作了可口的飯菜,是否養成了寶寶良好的進餐習慣,等等。

  不能坐下來吃飯怎麼辦

  這麼大的寶寶,不能安靜地坐在那裡吃飯,不是異常表現。寶寶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通常情況下在十分鐘左右。食欲好、食量大、能吃的寶寶,能夠坐在那裡吃飯,一旦吃飽了,就會到處跑。食欲不是很好,食量小的寶寶,幾乎不能安靜地坐在那裡好好吃飯。因為這麼大的寶寶,對於他不感興趣的事情,幾分鐘的集中注意力都沒有,甚至一分鐘也不停歇。幫助寶寶養成坐下來集中時間吃飯的習慣,最好的方法是讓寶寶坐在專門的吃飯椅上,以免寶寶亂跑。媽媽永遠不給寶寶邊走邊吃的機會,任何人都不要追著餵寶寶吃飯。

  突然喜歡喝奶和母乳

  和15個月前比較,寶寶食量非但沒有增加,還有所下降,甚至只吃原來的一半,這是為什麼呢?寶寶三四個月的時候,可能出現過一段時間厭食牛奶的現像;到了15個月,也可能出現厭食飯菜的現像,開始願意喝牛奶或依戀母乳了。這段時間,因為添加飯菜,寶寶腸胃功能疲勞,需要調整一下。如果寶寶因為願意喝奶,增加了奶量,減少了飯量,父母不必著急,配方奶能夠保證寶寶的營養。過一段時間,寶寶就會重新喜歡吃飯,沒有一直不吃飯只喝奶的寶寶。

******************************

1歲3個月-不睡整覺怎辦

******************************

寶寶不睡整覺的對策

  不睡整覺是最讓媽媽煩惱的事情,因為這樣爸爸媽媽都休息不好,甚至引起夫妻兩人生氣吵架,一家三口半夜都在折騰,搞得鄰居也不安生。

  確實不能睡大覺

  寶寶一夜醒來幾次,每次都是真的醒來了,或哭鬧或吃奶或玩耍,然後通過媽媽千哄萬哄或用乳頭哄,寶寶才能再次入睡。爸爸媽媽一定注意,千萬不要生氣,安靜下來,是讓寶寶重新入睡的最好辦法。不斷吭嘰寶寶沒有真的醒來,只是一夜不斷地吭嘰,但並不睜眼,也不起來,只要媽媽拍一拍或把乳頭送到寶寶嘴裡,寶寶很快又睡著了。這樣反復幾次,直到天亮真正醒來。寶寶並沒有徹底醒來,只是處於淺睡眠狀態。母乳喂養的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比較多,即使斷奶了,寶寶也不能很快就不找乳頭,仍然會不斷醒來要媽媽的乳頭。

  不斷扭動身體

  寶寶沒有真的醒來,但一夜都不能安穩地睡覺,每當寶寶哼唧或扭動,媽媽怕寶寶醒來哭,就馬上抱起寶寶又是拍,又是哄,結果寶寶被媽媽弄醒了。如果寶寶沒有哭,不要打擾寶寶,寶寶是在做夢,或處於淺睡眠狀態。處於淺睡眠狀態的寶寶,是在儲存接收來的信息,不要把寶寶吵醒把尿寶寶還不能夜間控制小便,為了不讓寶寶尿床,只要寶寶扭動或哼唧,媽媽立即抱起寶寶把尿,結果寶寶在睡眠中被弄醒,可能會導致寶寶習慣性地半夜醒來。15個月的寶寶尿床是正常的,為了不尿床,把熟睡的寶寶弄醒了,得不償失。如果你的寶寶因為把尿而哭鬧,或半夜醒來,請你馬上停止訓練寶寶控制排尿,這麼大的寶寶尿床是正常的。

  睡眠太不同步了

  寶寶睡得太早,8點多鐘就睡了,可爸爸媽媽要到11點,甚至更晚一些才睡覺,結果爸爸媽媽和寶寶的睡眠時間不同步,到了凌晨三四點鐘,寶寶已經連續睡眠七八個小時了,醒來想玩,可爸爸媽媽正在最困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想盡一切辦法哄寶寶睡覺,寶寶則堅決不睡。寶寶喜歡早睡早起是好事,但城市的爸爸媽媽大多是夜貓子,睡得很晚,起得也很晚。有三個選擇,或讓寶寶改變作息時間,或爸爸媽媽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或爸爸媽媽輪換著看寶寶白天睡得過多有些保姆不太喜歡動,也不喜歡和寶寶玩,總是抱著寶寶晃來晃去的,寶寶就被晃睡著了。寶寶白天睡足了,晚上當然沒有那麼多覺了。這種情況需要保姆配合,爸爸媽媽要尊重保姆的感受,和保姆進行友好的溝通。

  病理性原因

  微量元素缺乏,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鐵性貧血、腹絞痛(奶制品過敏是引起腹絞痛原因之一)、消化不良、發癢性皮疹(如濕疹,蕁麻疹)、感冒發熱、腸炎等。這種情況需要醫生為寶寶看病,制完治療計劃,有關內容需要和醫生討論。

******************************

1歲3個月-寶寶睡眠不足的辨別及對策

******************************

寶寶睡眠時間短的辨別及對策

  總睡眠時間就是短

  寶寶總的睡眠時間不足12個小時,媽媽據此認為寶寶睡眠時間不夠。每個寶寶睡眠時間長短不盡相同,有的一天能睡14個小時以上,有的只能睡10個小時左右。通常情況下,寶寶一天總睡眠時間在12個小時左右,屬於正常。如果寶寶睡眠時間不足9個小時,就應該向醫生咨詢或帶寶寶看醫生。

  白天睡眠未計算在內

  有些媽媽只把寶寶晚上的睡眠時間計算在總的睡眠時間裡,而不把白天的睡眠時間計算在內,理由是寶寶白天每次睡眠都沒有超過半個小時,盡管睡兩三次,但大多是20分鐘就醒了。寶寶總的睡眠時間是指一天24小時內所有睡眠時間的總和,不能只算晚上,不算白天,所以應把白天的睡眠時間計算在內。如果可能的話,盡量減少白天睡眠時間,以便增加寶寶晚上睡眠時間。如果是保姆看護,也要讓保姆這樣去做。

  減去了夜間吃奶的時間

  晚上吃奶,寶寶並沒有真正醒來,屬於繼續睡眠時間,媽媽卻把這段時間減去了,每吃1次奶,減半個小時或20分鐘的睡眠時間。寶寶吃奶,沒有睜眼醒來,處於淺睡眠狀態,應該計算在寶寶總的睡眠時間內,不能減掉。

  非正式睡眠未計算在內

  寶寶在晚飯後,正式脫衣睡覺前,寶寶可能會小睡一會,媽媽把這種短暫的睡眠忽略不計。無論是小睡,還是大睡,都是睡眠,哪能不把寶寶小睡的時間計算在內呢?

  感覺寶寶睡眠不足

  媽媽說不出寶寶到底睡多長時間,因為寶寶睡眠沒有規律,媽媽只是感覺寶寶睡得比較少。顯而易見,媽媽沒有認真地計算過寶寶的睡眠時間,只是一種感覺。只要寶寶精神狀況良好,就說明睡眠時間沒有問題。每個寶寶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你的寶寶不同於其他寶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父母需要學會尊重寶寶的特點和個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芙琳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