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新浪網http://www.s i n a.com.cn-《鄭玉巧育兒百科》
******************************
1歲4個月-16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特征
******************************
體重、身高、頭圍、前囟
體重變化不大
和上個月相比,體重沒有顯著的增加。寶寶從1歲到2歲,在整個一年中,體重總的增長也就是在2公斤左右,平均到每個月,很難秤量出寶寶體重的變化。寶寶體重變化與寶寶飲食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應該先從飲食方面尋找原因,如飲食量不足,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其次,才考慮是否有消耗性疾病,消化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胃腸道吸收不良等。這些原因都需要醫生尋找。
身高穩步增長
寶寶的身高會持續穩步增長,但速度不是很快。在1~2歲這一年裡,身高可增長5公分左右。平均到每個月,幾乎測量不出上個月與這個月的差別。愛活動,食慾好,營養均衡,父母比較高的寶寶,一年可增長7~8公分。幼兒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影響,如遺傳、營養、運動、睡眠、性別、種族、地域等等,每個寶寶還存在著個體差異。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身高的差異性會越來越明顯。所以,不要和周圍其他寶寶比身高,也不要因為寶寶身高偏低,就認為是餵養問題,拼命餵寶寶,結果使得寶寶積食,甚至厭食。
頭圍與胸圍的有趣數字
這個月寶寶頭圍與上個月沒有明顯的差異。在1~2歲裡,寶寶頭圍可增長1公分左右,平均到每個月,幾乎可忽略不計了。從外觀上看,基本上看不到寶寶的頭圍在增大,反倒是隨著寶寶身高的增長,胸廓的增加,頭圍越發顯得小了。
頭圍與胸圍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一般寶寶剛出生時,頭圍要比胸圍大,通常大2公分左右;1歲時,頭圍和胸圍就旗鼓相當了;到了幼兒期,頭圍就比胸圍小,小的數值恰好是寶寶的實足年齡。如寶寶2歲時,頭圍比胸圍小2公分;3歲時,頭圍比胸圍小3公分。
上面的數據是大多數寶寶的標準,但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寶寶胸圍比較寬,有的寶寶頭圍比較大,所以,比例就會有所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寶寶活動量比較小,戶外活動時間比較短,運動量不足,肺臟儲備能力差,胸廓發育不是很好,胸圍不但不比頭圍大,甚至還比頭圍小。寶寶運動量大,胸圍大,是寶寶健壯的標誌。
不能以囟門是否閉合判斷是否缺鈣
通常情況下,寶寶前囟在1歲半左右閉合,有的可延遲到2歲以後才完全閉合,也有的早在1歲左右就閉合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每次做常規檢查時,如果醫生說一句:“寶寶的囟門可夠小的”;或說一句:“寶寶的囟門怎麼還這麼大呀”,媽媽就會非常著急。其實,寶寶囟門的大小存在著個體差異,並不是所有寶寶的囟門都是2公分×2公分,也不是所有的寶寶囟門都在1歲半閉合,沒有一項發育指標是這樣標準的。同時,囟門大小的判斷還要考慮頭圍大小的因素。
囟門的大小、閉合的早晚到底與缺鈣有多大關係?通過頭圍和囟門的大小,就能判斷寶寶是否缺鈣嗎?顯然不能根據頭圍和囟門大小、囟門閉合早晚來診斷寶寶是否缺鈣。
******************************
1歲4個月-詮釋16個月寶寶的體能發展
******************************
運動能力由近及遠
寶寶的運動能力是由近及遠的,先是大肌肉、大關節,然後是小肌肉、小關節。前幾個月,寶寶伸手夠物,最先是通過肩關節的運動,移動整個手臂,然後通過肘關節運動,可以分別移動上臂和前臂。到了這個月,寶寶會運動腕關節了,這就使得寶寶不但能通過手腕活動把手伸到容器中取東西,還能夠運用手腕的運動,查看物體的每個表面。手腕的運動能力使得寶寶能夠用勺子舀起碗裡的飯,並送到嘴邊。寶寶的大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不斷進步,現在會在平地推童車或帶輪子的玩具了。寶寶能夠推著帶輪子的玩具往前走,但可能還不會拉著往前走。
走路時停下來
15個月的寶寶或許能在走路時停下來,然後重新出發到達目的地。剛剛開始獨立走路的寶寶會用他獨特的“蹣跚學步”姿勢行走:兩條腿叉開,兩腳之間的距離比較遠, 兩只胳膊高高舉起,兩只小手張著,顫顫巍巍地向前走,看起來像是要往前跑。這個月齡的寶寶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也不能控制行進的速度,似乎只是靠著慣性往前“衝”。
彎腰撿東西時摔倒
到了16個月,寶寶可能會彎腰撿東西,而且不再摔倒了。但可能會在站起來的那一瞬間突然仰面朝天摔倒,最讓父母心疼的是寶寶的後腦勺被重重地摔到地板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寶寶都能夠本能地在仰面摔倒的瞬間,努力把頭向上抬起,以免頭部受傷,這是寶寶潛意識下的自我保護能力。如果寶寶在彎腰撿東西時向前摔倒,因為有上肢的支撐,很少會“嘴啃地”把面部嗑破。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月齡的寶寶跌倒都是難免的,父母不要在寶寶跌倒時表現出緊張神情,更不能大聲驚呼。
不再通過爬行移動身體
當寶寶不再靠爬行移動身體時,也就不再隨便把東西放進嘴裡了,而是更喜歡將東西拿在手裡玩。如果看到另一件東西,就把手裡原有的東西扔掉,再去拿另一件東西,典型的“熊瞎子掰玉米”(缺乏耐性)。
不服輸精神
這麼大的寶寶,正是不服輸的年齡,越不會做的,越是要做;做不成的,不會輕易放棄,對爸爸媽媽的阻止開始反抗。父母應該鼓勵寶寶這種不服輸的精神,給寶寶以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比如寶寶自己繫紐扣,但怎麼也繫不上,媽媽可以邊幫助繫,邊教寶寶如何繫;如果寶寶不希望媽媽幫助,一定要自己完成,媽媽應該支持,用語言告訴寶寶正確的繫紐扣方法。這樣,不但能讓寶寶盡快地學會繫紐扣,還能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成為大力士
寶寶喜歡拿比他身體還大的東西,這也是寶寶不服輸的表現之一。但媽媽要注意,盡量不要讓寶寶拿過重的東西,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骨骼和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善,過重的東西會影響骨骼發育,也可能會導致軟組織拉傷。
喜歡自己洗臉
媽媽的手再輕再柔,寶寶也不喜歡媽媽為他洗臉。寶寶為什麼不願意別人為他洗臉呢?只有寶寶自己最清楚,因為讓別人洗臉,會感覺不舒服。讓別人為你洗一次臉,你就知道寶寶為什麼不願意媽媽給他洗臉了。寶寶願意自己洗臉,不僅僅是因為不願意讓媽媽為他洗臉,而是要自己長“本事”。
手腳並用完成一件事
人的手高度發達起來,腳就只用來走路了,這樣的分工使得手和腳有了明顯的差異,支配雙手的大腦區域幾乎占據了整個前額部大腦,而支配雙腳的大腦區域,還不足它的十分之一。寶寶出生後,如果一直不使用雙手,則支配雙手的大腦區域不但不能發達起來,還會逐漸萎縮。隨著寶寶長大,開始手腳並用來完成一件事了。比如,用手扔毽子,然後用腳把毽子踢起來;用一根繩子拴一個小球,寶寶用手拉著繩子,用腳踢小球。這些動作都是手腳配合的運動。不但要手腳配合,還需要眼睛的配合,這對寶寶的體能和智能發育都有好處。
走路姿勢不是問題
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各種各樣媽媽認為不正常的姿勢,如走路時腳尖朝裡,腳尖朝外撇,“外八字”等。事實上,媽媽認為不正常的情況,有很多都是正常的。寶寶從躺著、翻身、支撐起上身、會坐、會爬,到能站起來邁步行走,這一系列發育過程,僅僅經歷了十幾個月的時間,已經是個奇蹟了。寶寶不可能剛一學習走路,就能像成人一樣兩腿筆直地行走。如果寶寶走路姿勢嚴重異常,比如走路時身體側歪,一肩高一肩低等,可能有病理問題,應去看醫生。
摔跤不是能力倒退的表現
上個月走得好好的,從這個月起卻總是摔跤,好像能力倒退了。寶寶剛剛學會走,就總想往前跑,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原來不常摔跤的寶寶,變得容易摔跤了。其實,這是寶寶能力進步的表現。盡管父母沒有刻意去訓練寶寶跑,寶寶也受內在動力驅使而去嘗試。寶寶就是這樣不斷進步的,並不像我們成人那樣懼怕失敗。即使此時此刻因為不能完成某一項運動而生氣,甚至大哭大鬧,但過一會兒就會忘記,很快又投入到探索中去。寶寶需要來自父母的鼓勵,而不是代勞或嘮叨。
******************************
1歲4個月-寶寶偶爾摔跤不是病
******************************
蹲下拾物
這個月齡的寶寶,已經能蹲下了,體能發育快的,蹲下後還能把地上的東西拾起來,並起身行走。完成這個動作,需要小腦的平衡能力發展到一定水準,還需要肌肉、神經和脊椎運動能力的協調,以及肢體的運動能力。如果寶寶腿力不夠,試圖蹲下時就會摔倒。蹲下再起來,這個動作相當難,需要全身的協調動作。皮球是鍛煉寶寶蹲下、起來的好玩具,寶寶會把皮球拋出去,再追趕滾動的皮球,當皮球停止滾動時,寶寶會蹲下拾起皮球,繼續拋出追趕,寶寶非常喜歡這個游戲。
往後退著走
嬰兒練習爬的時候,先往後爬,然後才往前爬。寶寶練習行走,絕大多數都是先橫著走,然後是往前走,最後才是往後退著走。不管是先橫著走,還是先往前走,抑或是向後退著走,都是正常發育,父母不必為此擔心。
試圖跑起來
如果寶寶1歲左右已經會獨走,並且現在走得已經相當穩了,到了這個月齡可能會試圖跑起來。但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跑,並不預示著發育落後。寶寶剛剛試圖跑的時候,對身體控制得還不是很好,兩條腿配合得也不是很協調。所以,寶寶在試圖跑的這段時間裡,可能會有摔跤現像。這不能證明寶寶腿軟、缺鈣,寶寶在某一階段出現“能力倒退”現像,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像,而非疾病表現。
喜歡拉拉鏈、扣紐扣
如果給寶寶穿拉鏈衣服,寶寶自己會把拉鏈拉開,把衣服脫掉。寶寶一旦有了這個能力,可能會不斷地拉來拉去的。如果媽媽不想讓寶寶這樣做,就把衣服換掉,而不是干預寶寶這麼做。媽媽對寶寶反覆做一件事要給予最大包容,這是寶寶“學而時習之”的體現。寶寶不但從中獲得了快樂,還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技巧。
認識鏡子裡熟悉的人
認識鏡子裡熟悉的人,比認識鏡子裡的自己要容易得多,因為寶寶不但可以看到鏡子裡的人,還可以看到實際的人,所以,寶寶只要對這個人的顏面比較熟悉,就能夠一下子從鏡子裡認出這個人。但寶寶並不能意識到,哪個是鏡子裡的人,哪個是實際的人,在寶寶看來,鏡子裡的和在他面前的實際的人是一樣的。慢慢地,隨著寶寶理解能力的提高,寶寶開始知道鏡子裡的人他摸不到,也抓不到,不是真正的人,所以,寶寶不再用手去抓鏡子裡的人了。但寶寶還不能理解人為什麼會到鏡子裡去,更不理解鏡子的影像作用。所以,寶寶會試圖穿過鏡子找鏡子裡的人,寶寶認為這個人在鏡子裡,他要把鏡子翻過來,找出藏在“鏡子裡”的人。
對小朋友開始表示親近
對小朋友有親近感,但並不主動與小朋友在一起玩,仍然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可能會停下來看小朋友玩,但不會主動參與進去。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開始逐漸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並慢慢地學會分享,這對寶寶的心理發育是很重要的,學會與人分享,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開端。
“我的”意識變得強烈起來
從這個月齡的寶寶手裡要東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與前幾個月相比,寶寶不再會因為別人要他的東西而哭鬧,他會動腦筋,使得別人不再要他的東西。阿姨要哲哲手裡的蘋果,哲哲把蘋果拿得緊緊的對阿姨說:“沒洗,髒。”“阿姨不怕髒。”“涼,肚肚痛。”“阿姨不怕肚肚痛。”“不給!”哲哲把蘋果藏在身後,滿臉的嚴肅。見到這種情形,媽媽可能會說這寶寶小氣,不知道像誰,我和她爸爸都不這樣。這就是媽媽對寶寶的誤解了,寶寶不是小氣,而是擁有了“我的”意識。這是寶寶能力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媽媽是否發現,哲哲只對他自己手中的東西過於保護,如果阿姨吃果盤裡的蘋果,哲哲是不會干預的,也不會說出那些話來阻擋阿姨吃蘋果。
能記住東西放在哪裡了
嬰兒期,當媽媽把東西用布蓋上時,寶寶就不知道東西到哪裡去了,不能意識到東西雖然看不見了,但它是存在的,只不過是放在哪裡或被布蒙上了。現在,寶寶不但能夠意識到蒙在布下的東西是存在的,還知道放在其他地方的東西。如果媽媽讓寶寶把拖鞋拿來,寶寶就會到放拖鞋的地方把拖鞋拿給媽媽。如果媽媽放東西很有秩序,總是不斷地告訴寶寶什麼東西放到哪裡了,寶寶就能夠記住了,媽媽說把什麼東西拿來,只要媽媽告訴過寶寶東西所放的位置,寶寶也記憶過,就會很容易找到媽媽需要的東西。
把東西放到指定的地方
寶寶可以聽從媽媽的指揮,把東西放到媽媽指定的地方去,這可是不小的進步,寶寶開始建立方位感了。媽媽需要訓練寶寶的秩序感,比如鍋碗瓢盆要放在廚房中,椅子要放在桌子的旁邊,被子要放在床上,鞋子要放在鞋櫃裡等等。這種方位、秩序感的建立,是對寶寶能力很好的訓練和開發。
開始任性
常聽媽媽抱怨寶寶不如小的時候好帶了,不如小的時候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如果你的寶寶越來越愛耍脾氣,這不是壞事,預示著寶寶的想法越來越多,思維開始活躍起來。寶寶已經不滿足只是吃飽穿暖,躺在媽媽的懷裡,睡在媽媽的身邊。如果你的寶寶開始“磨人”,不要煩惱,你需要做的是讓寶寶沒有時間磨你,找到寶寶喜歡的游戲,佔據寶寶空閒的時間,讓寶寶有玩不夠的游戲,看不夠的新奇事物,聽不厭的音樂、歌曲、故事。只要是寶寶喜歡的東西,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拿給他好了。但貴重的、怕破壞的東西不要拿給寶寶。
真正知道自己叫什麼
媽媽無論做什麼都會稱呼寶寶的名字,如“妞妞喝,妞妞吃”,慢慢地,寶寶就會分辨出媽媽所叫的“妞妞”是她自己。只要有人叫“妞妞”就是在叫她,她就會有所回應。當媽媽叫寶寶的名字,寶寶有所回應時,這時寶寶就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名字了。但這時寶寶還不會分辨人稱代詞,也不理解人稱代詞。比如,你跟寶寶說:把皮球給我,如果媽媽不配合手勢,指著自己,寶寶就不知道把皮球送到媽媽手中。寶寶更不會轉換人稱代詞,如果你對寶寶說:你想喝奶嗎?寶寶不知道你就是指他自己,他絕不會把“你”轉換成“我”。
寶寶開始學會用袖口抹鼻涕
這常常被父母認為是不講衛生,這是對寶寶的誤解。在這以前,即使寶寶流鼻涕了,也沒有什麼感覺,不會用袖口去擦鼻涕,因為寶寶還沒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鼻塞了,會因為呼吸不通暢而哭鬧,因為寶寶還不會自己清理鼻道。現在,寶寶開始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當有鼻涕流出來時,就會用袖口去擦,這是寶寶有了新能力,媽媽不應該訓斥寶寶,而是應該表揚才對。當然,讓寶寶用袖口擦鼻涕不是最好的選擇,給寶寶衣服前別一個小手帕,告訴寶寶,一旦有鼻涕流出,就用這個小手帕擦鼻涕。
******************************
1歲4個月寶寶的潛能開發
******************************
詞彙發音還不準
這個月齡的寶寶,基本上能理解10~100個詞彙,有50%的寶寶能理解近200個詞彙,但常常不能準確發音。媽媽不要急,這是寶寶在語言學習階段出現的正常現像。如果寶寶把姥姥叫成“襖襖”,那是因為寶寶還不能準確地發捲舌音、寶寶開始使用詞彙表達願望,當他想喝果汁時,會衝著媽媽說“果汁”,他的完整意思是“媽媽,我要喝果汁”。寶寶常用身體語言和媽媽交流,當寶寶要媽媽抱抱時,可能只是把兩個胳膊舉起來,並仰頭望著媽媽,眼裡充滿著期望,寶寶完整的意思是“媽媽,我累了,走不動了,抱抱我吧”。
單詞學習高峰期
1歲以後的寶寶進入語言學習高峰期,一天可以學習約20個單字。所以,如果寶寶今天突然說出一連串的,你從來沒聽過的詞句,並不是件離奇的事。媽媽是否注意到,寶寶說出的語句,並不是在重復你們的,寶寶把聽到的語句進行了整合加工,最後變成自己的語句說出來。寶寶幾乎可以聽懂媽媽所有的話,媽媽不需要再用兒語和寶寶說話,把寶寶當作什麼都能聽懂的寶寶,用正式的語言和寶寶交流,寶寶會進步更快。
語言含義越來越清晰
一天晚上,進進突然坐起來,聲音清脆、語音清晰地說:“奶奶撒尿。”我住在另一間臥室裡,聽得很清楚。進進在叫奶奶,她要撒尿。奶奶急忙讓進進坐在尿盆上,進進小便後,很快就又入睡了。這個月齡的寶寶幾乎沒有了無意識的發音,寶寶的語言含義越來越清晰了。餓了,會清晰地說“餓”或“吃”;需要幫助時,會清晰地叫媽媽。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在延長
語言與寶寶的注意力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寶寶語言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寶寶的注意力。媽媽可能發現,寶寶很難靜下來,幾乎是一刻也不能停歇。寶寶集中注意力時間很短暫,但語言可以增強寶寶的注意力。如果媽媽講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達5~6分鐘。一般來講,1歲半的寶寶可集中注意力達5~8分鐘,2歲左右可集中注意力達10~12分鐘,2歲半左右可集中注意力達10~20分鐘。媽媽可以嘗試一下,什麼能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最長。給寶寶講故事,能使寶寶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最長。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對周圍人的對話產生興趣
1歲以後的寶寶,對周圍人的對話開始發生興趣。父母對話或周圍小朋友對話時,寶寶會抬起頭,兩眼盯著說話人的嘴,興致勃勃地聆聽。遇到這種情形,父母不要打擾寶寶,也不要發問:“寶寶在聽爸爸媽媽說話呢?都聽懂了嗎?”這樣會讓寶寶尷尬或害羞。幼兒從小就有很強的自尊心,他不想讓父母知道他的小秘密。父母只管互相說下去,如果知道寶寶在聽你們的對話,你們盡量用簡單、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你們談話的內容。寶寶不會長時間聆聽你們的對話,很快他就會玩自己的去了。所以機會難得,當寶寶聚精會神地聽父母對話時,一定不要干預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
******************************
1歲4個月寶寶的視覺行為及發展
******************************
愛看色彩斑斕的圖畫
寶寶對色彩有著天生的喜愛,喜歡看色彩斑斕的圖畫,更喜歡看色彩鮮艷,且在不斷變化的畫面。媽媽可能發現,寶寶非常喜歡看電視中的廣告,興趣程度甚至超過了幼兒節目。因為電視廣告不但色彩鮮艷,而且畫面變化多,速度快。這麼大的寶寶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面對緩慢,變化少的畫面,寶寶很快會失去興趣,且容易感到疲倦。
過早接觸電視、電腦有害
不斷變化的畫面容易導致寶寶眼肌疲勞。過多的色彩,過快的變換,不利於寶寶的視覺發育。如果長時間看這樣的畫面,會影響寶寶的視覺發育。建議不要讓這麼大的寶寶每天都看電視,不要把看電視養成一種習慣,整天都開著電視是不好的習慣。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一次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每天看電視總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每周看電視兩三次足矣。在電腦上看動畫片、聽故事、做游戲等,比看電視更需要視力,這麼大的寶寶,眼肌和視神經以及眼底正處在發育期,長時間集中視力,會影響視力發育。所以,盡量不要看電腦。如果看電腦,應比看電視的時間還要短。
主動追逐物體
寶寶會主動追隨感興趣的物體,並常常伸出小手,張開手指或向物體存在的方向揮動手臂。當寶寶看到一只小狗時,立即被小狗吸引,小狗跑到哪裡,寶寶的視線就追隨到哪裡,直到看不見或失去興趣為止。寶寶還常常會伸出小手,試圖想夠到或觸摸到小狗,也會向小狗揮動手臂,試圖和小狗進行交流,嘴裡還會發出“啊、啊”的聲音,這表示他對眼前的事物感興趣。當寶寶能夠用口語表達他的意思時,寶寶可能就不再使用上述的身體語言了,而是直接說“我要小狗陪我玩”。
******************************
1歲4個月寶寶扮演角色豐富想像力
******************************
挑戰認知能力
16個月年齡的寶寶,大約能夠認出10種以上的常見物品,並能說出其名稱。當寶寶看不到這些物品時,也能想像出這些物品的樣子。例如,當向寶寶詢問某種不在他眼前的物品時,寶寶會拉著媽媽找到這個物品,並指給你看。這就是寶寶對客觀事物從表像到抽像的認知能力。寶寶的認知能力是一點點積攢起來的,可以利用“猜一猜”的游戲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把放有兩個蘋果的盤子端給寶寶看,拿走一只蘋果,放在你的身後或衣兜裡,讓寶寶猜一猜,那個蘋果哪裡去了,盤子裡怎麼剩一個蘋果了。如果寶寶對這個游戲不感興趣,說明寶寶對這個現像已經認知了,再換比這復雜的游戲。
扮演角色
在角色扮演中,寶寶想像力可能出現一次飛躍。例如他會模仿媽媽給他餵水的過程,用杯子或奶瓶給玩具娃娃餵水。寶寶會把自己喜愛的動物玩具或小布娃娃放在他的小車裡,推著小娃娃“散步”,這就是寶寶想像力的跳躍。寶寶把物體和事件在腦海中聯繫起來,上面的情形就是寶寶對媽媽把他放在童車中推著散步的聯想。寶寶還會把他的小手套套在布娃娃的腳上。
******************************
1歲4個月-接受寶寶的不良情緒反應
******************************
對限制的反應
16個月齡的寶寶,不會老老實實地聽從媽媽召喚,對媽媽的某些限制,可能開始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寶寶正玩得興致勃勃,媽媽叫他過來吃飯,他可能會無動於衷。如果媽媽硬是把他抱到吃飯的桌椅上,寶寶可能會大叫,或掙扎著挺直身子,或乾脆再次回到遊戲現場,拒絕吃飯。在今後的日子裡,類似這樣的衝突可能少不了。還有洗臉、洗澡、穿衣、把尿、把屎……媽媽的“將來時”都可能與寶寶的“現在時”發生衝突。媽媽應該怎麼辦?轉移寶寶的興趣點是比較好的方法,媽媽可借助寶寶的興趣點,把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包裝”一下。比如寶寶不愛洗臉,媽媽可以通過告訴寶寶他喜歡的小娃娃臉髒了,要給它洗臉了,讓寶寶給小娃娃洗臉,媽媽就可以順便給寶寶把臉洗了。按時睡覺是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但睡覺前講故事卻是寶寶感興趣的,所以為了聽故事寶寶就可能會催著媽媽上床睡覺。
區分寶寶扔東西與摔東西
這個月齡的寶寶,開始喜歡扔東西,尤其是坐在帶圍欄的床上,或坐在兒童椅上,非常喜歡把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不但喜歡把東西扔到地上,還希望父母把他扔掉的東西再遞給他,然後他再扔。如果父母不願意和寶寶玩這樣的遊戲,或沒有時間和寶寶玩,從一開始就不要拾起寶寶扔到地上的玩具,再遞給寶寶。如果父母這麼做了,寶寶就會非常迷戀這樣的遊戲,他會樂此不疲地和父母玩上一兩個小時。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就會以哭喊表示抗議。這個月齡的寶寶,可能會因為生氣,把手裡的東西摔在地上。這種“摔東西”和上面說的“扔東西”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玩耍,一個是生氣。幼兒生氣最常見的原因,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局限性與已經萌生了的自我意識之間的矛盾,如果父母不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他就會異常生氣或沮喪,可能會以摔東西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遇到這種情形,父母不要責備,也不要去哄,更不要把寶寶摔在地上的物品馬上拾起來。父母需要做的是,走到寶寶身邊,蹲下來,和藹而友善地看著寶寶,問一句:“寶寶生氣了?讓媽媽猜一猜,寶寶為什麼生氣?”寶寶會意識到自己摔東西是不對的,他會從媽媽的寬容中得到安慰。如果媽媽斥責寶寶,寶寶不僅不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對,還會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傷害。
高價玩具、低價玩具、無價玩具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對玩具的興趣不取決於玩具價格的高低。幾百元的玩具和一分錢不值的小木棍沒有什麼差別。相比較而言,寶寶更喜歡日常用具,而不是漂亮的玩具。一個小飯勺、一個小飯盆、一個小空瓶子、一只小牙刷、一根小棍、一棵小草、一張小紙片、一個小紙杯、一個小瓶蓋……都能引起寶寶極大的興趣。
接受寶寶的情緒
寶寶表現出負面情緒時,父母首先要接受下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接受下來了,寶寶負面情緒中的正面意義就大起來了。當你把寶寶抱到床上睡覺而寶寶掙扎著不上床,或大喊大鬧時,媽媽說: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想玩遊戲,但現在是睡覺時間,必須睡覺,明天我們再接著玩。採取這種先接受、後否定的方式不但使寶寶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還能夠讓寶寶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獲取正面的意義。
父母應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常常把寶寶看成不懂世事的小迷糊蛋,所以很少向寶寶述說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說父母不和寶寶交心。因此,寶寶也不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長此下去,父母與寶寶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難。當寶寶的“無理要求”惹你生氣時,你要明確告訴寶寶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媽媽現在心裡很難受,你先自己玩一會,媽媽需要安靜,讓心情好起來。”或許寶寶不能理解媽媽的感受,但並不影響你表達真實的感受,至少讓寶寶知道你現在正生氣呢。
幫助寶寶認識自己的感受
寶寶開心地笑時,媽媽告訴寶寶:看著寶寶開心地笑,媽媽也很開心,看寶寶笑得多麼開心,寶寶真是個招人喜愛的寶寶。寶寶發脾氣時,媽媽告訴寶寶,看著寶寶耍脾氣的樣子,媽媽也不開心了,發脾氣會傷害身體,生氣的寶寶看起來不漂亮。感受是與生俱來的,但對感受的理解和認識不是天生的。父母對寶寶的感受及時準確地解讀,能夠幫助寶寶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會對周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
幫助寶寶放棄“要脅”
當寶寶用耍脾氣索要某些東西時,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寶寶:通過耍脾氣得不到任何東西。當寶寶用哭鬧表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應態度堅決地告訴寶寶:不要用哭鬧的方式提出你的要求面對寶寶的某些情緒,父母永遠是幫助第一、教育第二;理解第一、教導第二。從正面闡述你的意見和認識,不要打擊寶寶。不要對寶寶說,“你是個不聽話的寶寶”“你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你不改正,媽媽就不答應”。這樣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也會讓寶寶感到媽媽不再愛他了,動搖了媽媽愛他的信念,寶寶沒了安全感。這樣的結果會使寶寶的情感發展受到阻礙。
隨時回到“懷裡”
寶寶可以離開媽媽的視野,獨自玩耍一陣子了。但寶寶心裡一定明白:當他需要保護時,媽媽會隨時趕到他的身邊,他也隨時可以回到“懷裡”。讓寶寶知道你隨時會出現在他的視野裡,他隨時可以回到你的身邊,會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解除寶寶探索新事物的後顧之憂。
化解陌生感
寶寶遇到陌生人,或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會表現出害怕的神情。寶寶或藏在媽媽身後,或把頭埋到媽媽懷裡,或躲到媽媽腋下。這時,媽媽可不要這樣對人說:我們寶寶膽子小,見到陌生人就這樣,等等。媽媽要給寶寶充分的時間,讓寶寶逐漸熟悉周圍的環境,熟悉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慢慢減弱寶寶的陌生感,平服寶寶害怕的心理。媽媽最恰當的做法是自然愉快地和“寶寶的陌生人”打招呼,媽媽和陌生人談笑風生,會讓寶寶很快放鬆緊張的神經。媽媽過去拉小朋友的手,友好地和小朋友打招呼,會更快地讓寶寶接受陌生的小朋友。如果媽媽用語言說:“寶寶過來,看看小弟弟多可愛,叫小弟弟,和小弟弟握握手,親親小弟弟。”那效果就差遠了,因為媽媽並沒有和小弟弟親熱,寶寶看到的還是“陌生”。
溝通不是自然就會的
爸爸媽媽能和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做父母的巨大成功。許多父母認為,和寶寶的溝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學習;還有人認為,寶寶太小,說也不懂,長大再說。事實上,寶寶再小,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溝通可以消除隔閡、增進理解、聯絡情感,共享生活帶來的快樂。溝通需要學習,對有父道尊嚴思想的爸爸來說,更要學習平等溝通。
******************************
1歲4個月-幼兒營養5大原則
******************************
● 全面。幼兒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包括七大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脂肪、蛋白質、纖維素、水。這些營養素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而食物的全面,是保證營養全面的第一原則。
● 多樣。在每一食品大類裡,都要變換花樣,變換品種,媽媽能列出的食品品種名單越多越好,最好經常嘗試沒有吃過的新鮮品種。媽媽要給寶寶最大的食物選擇自由,寶寶吃某一種食物多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吃多種多樣的食物,這是營養好的第二原則。
● 均衡。盡管營養攝入全面、多樣,但如果攝入的各種營養素比例不均衡,同樣會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喜歡吃的就沒有節制,不喜歡吃的就少吃、甚至不吃,這些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任何食物都不是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再好的食物也要適量。均衡的營養是營養好的第三原則。
● 新鮮。生活品質提高,營養進入比較高的境界,那就是新鮮。吃天然新鮮的食物,是營養好的第四原則。
● 美味。美味是營養好的第五原則。健康的美味是少油、少鹽、少糖、少調味劑,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本身的營養素和天然味道。寶寶味蕾非常嬌嫩和敏感,不要給寶寶過度“厚味重味”的食品,如麻辣燙、油炸甜餅、鹹菜、奶油甜點、巧克力等食物,這些食品吃上癮,就會對天然清淡的健康食品食不甘味。
******************************
1歲4個月-寶寶年齡增長而飯量為何沒增加
******************************
幼兒營養攝入量
要遵循合理、平衡的膳食原則,每天所吃食物應該包括糧食、蔬菜、蛋肉、奶制品、豆製品和水果。食物品種每天達到15~20種,根據不同年齡寶寶所能進食的種類,進行合理搭配,這就是科學喂養寶寶最基本的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熱量和蛋白質的需要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要遠遠低於嬰兒期;其他營養素的需要量也是一樣的;對脂肪的需要量隨著年齡增長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媽媽應該明白,為什麼寶寶的飯量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寶寶1歲就能吃一碗飯了,到了2歲左右仍然還吃一碗飯,甚至比原來還略有減少。寶寶年齡大了,吃的食物種類增多了,飯量看起來減少了,實際上是增多了。
蔬菜類、豆類、肉類、糧食這4種食物,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所需攝入量有所增加,水果、蛋類、脂肪類和糖類,所需攝入量並不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奶類則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
1歲4個月-16個月寶寶一天飲食安排
******************************
一天飲食安排舉例
早餐
配方奶150cc左右、麵包片一片、雞蛋一個、西紅柿一片。如果寶寶胃口比較小,可在起床後就喝配方奶,半小時到一小時後再吃麵包片、雞蛋和西紅柿。如果寶寶不愛吃雞蛋,可以把蛋黃放在配方奶中,蛋清夾在面包片或西紅柿中。有的媽媽早餐喜歡給寶寶吃粥,我不大贊成,早餐已經有奶了,再吃粥,寶寶的胃容量沒有那麼大。
上午加餐
蘋果一個或半個,也可以給寶寶吃一片蘋果,一瓣橘子,或兩粒葡萄,根據寶寶喜好選擇一兩種,不要太多,也不要一次給好幾種。
午餐
米飯:最好是二米飯,或豆米飯;炒菜:肉末炒土豆、胡蘿蔔碎絲,或蝦末炒西蘭花、胡蘿蔔碎塊;湯:如果是肉末炒菜,可配蝦皮白菜湯或海米冬瓜湯;如果是蝦末炒菜,可配雞蛋黃瓜湯或肉末絲瓜湯。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一定要認真為寶寶準備。
下午加餐
水果一兩種:梨一塊、獼猴桃半個或草莓兩個,西瓜一塊。酸奶125毫升左右。如果寶寶胃口比較小,水果和酸奶可分開吃,間隔半個小時左右。
晚餐
饅頭:可以是白麵饅頭,也可以是紫米麵饅頭、豆麵饅頭、紅薯麵饅頭、棗麵饅頭。
燉菜:豆角燉肉、白菜豆腐燉肉(冬季);清蒸鱸魚,肉末蒸蛋(夏季)。湯:銀耳紅棗湯或綠豆湯(夏季)、紅豆湯(冬季)或紫菜蝦皮湯。也可只給寶寶做一種湯:面條、面片或面疙瘩,放上一兩種菜,再放上肉末或蝦肉。也可給寶寶做肉菜粥,裡面至少要放一種肉,兩種菜,一種米。
睡前加餐
睡前加餐最好選擇奶類,配方奶或酸奶,奶量應根據寶寶需要,能喝多少喝多少。不必強求達到規定量。如果寶寶不想在睡前吃加餐,也不要強求。要在睡前半個到一個小時吃,否則會影響寶寶牙齒健康,也會讓寶寶胃不舒服,晚上鬧夜。不宜選豆漿,如果寶寶愛喝豆漿,可放在早晨或非睡前加餐中。對於16月寶寶來說,豆類食物不好消化,容易引起寶寶腹脹,盡量不單獨給寶寶喝豆漿。
******************************
1歲4個月-16月齡怎麼看待自己排泄物
******************************
寶寶怎麼看待自己的排泄物
16個月的寶寶,能夠把小便排在便盆中,男寶寶甚至會排在廁所的馬桶中,有的寶寶學會了控制排便。寶寶還不能控制尿便,也是很正常的事。
在寶寶眼裡,沒有廢棄物這個概念。尤其是對於他自己的東西,所有的都是寶貝,對於自己的排泄物,寶寶也這樣看待。寶寶還不能夠分辨出什麼是有用的東西,什麼應該保留,什麼應該丟棄。不但如此,寶寶還把自己的排泄物看作自己的“傑作”。如果寶寶把大便拉到便盆中,會端著他的“傑作”向父母展示。
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排泄物表示厭惡,或告訴他這很髒,需要馬上棄掉的時候,寶寶內心是很不好受的;如果寶寶看到媽媽把他的排泄物倒進馬桶,用水衝跑,再也不能找回來時,或許會為此不再把大便排在便盆中,以阻止媽媽再次這麼做;寶寶或許會偷偷把大便拉在媽媽看不到的牆角,他想保護自己的排泄物,像保護自己的玩具一樣。
******************************
1歲4個月-訓練寶寶控制大小便的忠告
******************************
訓練寶寶控制尿便的忠告
● 適時訓練寶寶控制尿便,沒有非訓練不可的規定時限,如果寶寶不能接受媽媽的訓練,媽媽暫時罷手是最好的選擇。
● 沒有規定的順序,先學會控制白天排尿,再學會控制夜間排尿,最後學會控制排便。每個寶寶都有自己內在的規律,不管先學會哪項,或願意首先接受哪項訓練,都是正常的。
● 已經能夠控制尿便了,但還常常會把尿排在褲子、被子上,不意味著寶寶能力倒退,也不預示著寶寶故意惹父母生氣。
******************************
1歲4個月-幼兒睡眠不實多數不是缺鈣
******************************
睡眠不實多數不是缺鈣
父母不要把寶寶睡覺不踏實總與缺鈣聯繫在一起。如果寶寶白天活動不足,常出現睡覺不踏實的表現;如果寶寶活動過度,太累了,也會翻來覆去的;如果寶寶身體有哪不舒服,也會有不安的表現。寶寶偶爾睡眠不踏實,媽媽不必在意,再觀察幾天,看是否會持續下去。如果持續一兩周都這樣,應該看醫生。
晚上開始鬧夜
寶寶戶外活動時間短,晚上睡眠就可能不那麼踏實,或許會開始鬧覺。如果寶寶這段時間胃口比較好,過多攝入高營養飲食,胃腸負擔加重,肝腎過於勞累,可能會出現積食或脾胃不和,這些都會讓夜間睡眠中的寶寶感到不舒服,會在睡眠中翻身打滾。如果爸爸媽媽干預,寶寶從睡夢中驚醒,就可能要鬧夜了。寶寶有點小感冒,或者白天受到了驚嚇,半夜裡被噩夢驚醒,都可能哭鬧。還有很多情形,都可能使寶寶睡眠不安,夜間哭鬧,父母所能給予寶寶的,就只有理解和包容了。
留言列表